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563|回復: 8

復興中華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詩

  [複製鏈接]
陋筆 發表於 2010-11-29 09:3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陋筆 於 2011-10-14 23:17 編輯

格律詩是大美的詩體,是中華文化瑰寶中的明珠。歷史告訴我們,因其大美,格律詩沒有被打倒、被取代,也永遠不會被打倒、被取代。只要漢字不滅,格律詩就不會亡。經過一段歷史曲折後,格律詩從復蘇走向復興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改革開放後,我們提出復興中華文化。依我看,復興中華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詩。
  格律詩為什麼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就是因為這種形式實在是太美了。格律詩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以單音、四聲、獨體、方塊為特徵的文字。漢字把字形和字義、文字與圖畫、語言與音樂等絕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以拼音為特徵的文字所不可比擬的。格律詩的基本規則,把漢字的這些獨特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為格律詩的無比美妙和無窮魅力提供了形式上的支撐。以五、七言格律詩為例:
  第一,它給人以均齊美。格律詩,充分利用了漢字獨體、方塊的特點。在五、七言格律詩中,每個字就像一位士兵,按照規定的行數(句)和列數(字),排列成整齊的隊列和方陣,就像閱兵式上的儀仗隊,在視覺上給人以均齊的而不是散亂的美感。
  第二,它給人以節奏美。五、七言格律詩,整體上有均齊美,但均齊中又不呆板,“隊列和方陣”中詞組停頓、音調升降有規律的變化,給人以強烈的參差感、節奏感。單音獨體的漢字,便于靈活地組成單字、二字、三字、四字的音組,形成錯落有序的停頓(節奏點),加之每個字都有四聲的變化,特別是按照平仄或相間或相對的有規律的變化,呈現出結構上和語調上的差異性、多樣性,詞組長短相間,聲調陰陽相錯,使人吟誦起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
  第三,它給人以音樂美。格律詩,最講究聲調和押韻。聲韻,是格律詩的“樂譜”,它使節奏美插上了音樂的翅膀。正是借助有規律的韻腳,使全詩的聯句之間相互照應,在全詩中發揮著整體性、穩定性的作用;正是借助有規律的韻腳,看似參差無序的音節“貫穿成一個完整的曲調”,同一韻的聲音間隔出現,往復回應,使人聽起來悅耳動聽,產生一種和諧回環的美感;正是借助于有規律的韻腳,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比起其他任何詩作更便于人們吟誦和記憶。
  第四,它給人以對稱美。對稱是一種高級美感。格律詩充分利用了“單音”、“獨體”、“方塊”的獨特優勢,把對稱融于句型、結構、音調、詞意中,使對稱美發揮得淋漓盡致。“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試問,世界上,哪一種以拼音文字為載體的詩有這樣悅目、順口、賞心的對稱美?
  第五,它給人以簡潔美。格律詩,從句數看,多則八句,少則四句。從字數看,多則56個字,少則20個字,這種“苛刻”的規定,客觀上要求作者必須在煉字、煉句、煉意、煉格上狠下功夫,以最簡潔的語言文字描繪多彩的客觀世界和表述豐富的內心情感。
  總之,格律詩借助于漢字的獨特優勢,創造出美妙的情感表達形式。它是先賢們在長期的詩歌創作過程中,經過千錘百煉後形成的“黃金定律”,是寶貴的藝術財富。如此美妙的文學形式,為什麼要摒棄、否定呢?復興中華文化,怎麼能少了格律詩呢? (作者馬凱,為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
簡燕棣 發表於 2010-11-29 20:45:3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1# 陋筆


很同意,為此我感到做中國人的光榮。
秋靈 發表於 2011-3-18 12:08:4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它給人以對稱美。對稱是一種高級美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陋筆 發表於 2010-11-29 09:32

門泊東吳萬」里。

上善若水 發表於 2011-10-5 22:42:42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覺得除了格律之外,還需要一種靈活性。覺得今人的詩由於過於
講究格律的緣故,搞得整首詩很死板,很官樣。句子一般都是由
一堆華麗的辭藻堆積而成,缺乏了一種清新的感覺和意境。
要是能在這點上做出改革,相信詩詞的水平會越來越進步。
 樓主| 陋筆 發表於 2011-10-14 23:46:34 | 顯示全部樓層
不同意!
要是寫隨心的靈活性的詩,何必拘謹於絕律排韻,
何必拘謹於五言七言,寫一首新詩可以了.
要寫近體格律詩就要講求格律.
中國文學博大精深,駢文,詩,詞,曲,賦,對聯,詩鐘,
皆有其獨特的格式,千古而下,各有膾炙人口之精品.
其平仄押韻是要保持詩文的鏗鏘悅耳,
有科學根據.絕非強人所難的編排.
詩中也有古風,樂府,別具名堂,和格律詩的五七絕律有別.
陋筆本就認為今人要寫上善若水所說的那種詩體無妨,
寫得好的不會影響其藝術性,但宜以新詩體命名之,
如今風,現代風之類.畢竟在格律森嚴之下,
時人亦有很多近體詩佳作,優劣與否,得看個人功力如何.
上善若水 發表於 2011-10-14 23:57: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上善若水 於 2011-10-15 00:10 編輯
不同意!
要是寫隨心的靈活性的詩,何必拘謹於絕律排韻,
何必拘謹於五言七言,寫一首新詩可以了.
要寫近體格律 ...
陋筆 發表於 2011-10-14 23:46



    我並非反對格律,而是十分支持。我的提出是針對詩的內容而提,
格律一定不能改,是內容需要改。
 樓主| 陋筆 發表於 2011-10-15 00:3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陋筆並不認為上善若水反對格律,
而是想說,好的文學藝術不在於是否依從格律,
而是在於文句裡的靈氣和深度,
但格律詩真的有其格律,非依不可,
若不依格律而成功寫下名句,也不能以格律詩稱之,
詩後有詞,詞後有曲,也分得清清楚楚.
因講究格律而令詩寫得蹩腳,那是詩人的問題,
寫出好句但脫離了格律的範疇,不必稱為格律詩,
類古風的古風可也,類樂府的樂府可也,
自成一格的,今風可也,
現今每天在網上出現的詩數以萬計,好的會有幾首?
千年以來,古人寫的詩少說也過億,就陸放翁就有上萬首,
有多少是流傳千古的?況且先下手為強,人家先用了,後來人就是老二,
寫晦澀難懂的詩是走火入魔,寫品而無味的詩是性靈不足,
與講究格律無直接關係,只是在格律下,字的運用難度更大,
對於那些功力不足如陋筆者,更難寫得好句,是以很少寫.
唯只覺得只要有一兩句可以流傳的就不枉鑽研了.
上善若水 發表於 2011-10-15 12:57:16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分同意陋筆詞長的說法
但詞長過謙了!以後還要多多向您學習,努力!
簡燕棣 發表於 2011-10-16 13:11:4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簡燕棣 於 2011-10-15 20:17 編輯
陋筆並不認為上善若水反對格律,
而是想說,好的文學藝術不在於是否依從格律,
而是在於文句裡的靈氣和深度,
...
陋筆 發表於 2011-10-14 07:39



    走了一個上善若水出來,使我漸漸多了解老師,老師是四方形 (根基穩固不倒)。此非擦鞋,是真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5-4-24 06: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