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709|回復: 24

小議“平水韻” 的使用

[複製鏈接]
任風塵 發表於 2009-12-5 17:4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知平水韻功能,本是為詩押叶應。
                          運字盲從徒橐籥,如何論據問深層?

小議“平水韻”
自“平水韻”定韻以來,韻押皆以此、成為為詩者之藍本。長久以來“平水韻”, 更被視為今,為詩者依韻之金科玉律,本無甚之可議。但不知打從何時,有人遵以囫圇!將其所定原祇為押韻之繩,擴為所定之韻字涵概為所有字典音、義之宗,烙成範例,繼而將定下韻字,廣以作為評字寶鑑,劃地為牢。為此,愚認時人對此有所偏頗,故不矜寡陋,提之琢磨。
笑時人硬將“平水韻” 押韻字,涵覆所有辭典義釋以魚魯,至今影響糜深。可見一斑。概“平水韻”其原本立論之所作韻字平仄,祇為為詩押韻之必須規範,而並非時人所謬譌之謂,連詩句中之用句字,亦要以之規繩,奠以成百科字典正音、正義之宗!此便是愚所指時人之囫圇也。慨在詩句中用字之平仄,是可音隨義之不同變化產生,強將句中個別字箍死於一韻義中,此非“平水韻” 立韻者之本意。此之我見!
請看節錄“平水韻”中的表述,猶以末句可證。

『南 宋 平 水 人 劉 淵 於 淳 佑 壬 子 年 ( 公 元 1 2 5 2 年 ) 編 篡 《 壬 子 新 刊 禮 部 韻 略 》 , 將 沿 用的 2 0 6 韻 合 併 為 1 0 7 韻 ; 同 時 代 金 朝 王 文 郁 編 篡 《 新 刊 平 水 禮 部 韻 略 》 , 將 劉 淵 所 編 修訂 為 1 0 6 韻 , 這 部 韻 就 一 直 流 傳 至 今 , 即 所 謂 《 平 水 韻 》 , 它是 以 後 作 詩 押 韻 的 依據 。』
註:(編篡,之篡。應為 編纂)
漢語文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尤多音多義者,又豈能一概而論。所言“平水韻”立論者,其意本指在詩句押韻所規繩,(見上原文)。若用於詩中就可按字義平仄合適所採用,不受束縛。強作桎梏,乃豕亥矣!
更有囫圇者,將“平水韻” 列字所定的平仄,用以釋其所欲表之義,作為定音定義,以偏蓋全,否定所有字典用音用義字域,更益顯歪誤。此乃俗語所云:一部通書睇到老之謂也!
爰引:
例“醒”字,在“平水韻”中,是有平仄的,都是義解為醒。於是時人就於使用此字時,視之為如意棒。    究 其是有分別的,雖此字平仄都可釋義為「醒」,但實際是讀平聲及上聲之「醒」,是「酒醒」,讀去聲之「醒」,釋義是「夢醒」及「覺醒」「昏醒」等。
又“教”字,讀平聲,義釋為 使到、令到、達至。讀仄聲則釋義導也、訓也。
又“看” 字,讀平聲義釋為 守護照料、監視、對待。讀仄聲釋義為
洞察、望也、見也。

又“誼” 字,讀仄聲,義釋為友誼也、情誼也。「說文」:人所宜也。按史記“仁義” 義字作此。但“平水韻”就否定其具有平聲的功能,視之為誤音。此就是依“平水韻”為據, 而將文字狹用了。據“誼” 尚有一音為平聲,〔字彙〕魚羈切,音(宜),通“議”字,釋義“謀度”也。
又“聽”字,時人皆以平仄兩聲而通一義,其應有別。概以平聲者,義釋為聲音之接收、聞也、又順從也。而仄聲者,則義釋為
等待、任憑、議政、公議等及以馬口鐵罐盛載的量詞,如“一聽菸絲”、
“一聽茶葉”。
其字尚有一音讀(引),乃形容笑的樣子,成語就有“聽然而笑”。
可惜時人,將此字入詩,不論平仄,一義釋之!

又“抒”字,本就有平仄二聲,而大多數字典,皆祇列為平聲。但於“平水韻”內是定為仄聲。若用於押韻,愚認為應依其韻祇可仄看,於此,此字在平聲押韻便用不着了。但用於句中,應不受“平水韻”之束縛。
故不能因“平水韻”特定之平仄押韻用字,而覆蓋曲解其它用字釋義,視之為所有其列之字,音義皆要依此為正音正義!須知“平水韻”的真正功能,祇在用於詩句押韻規繩者也。
是否認同,文各有道。愚祇管論而已!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夢堂 + 8

查看全部評分

夢堂 發表於 2009-12-6 10:26:36 | 顯示全部樓層
歡迎大家討論,請了!
燕鐵衣 發表於 2009-12-7 12:11:55 | 顯示全部樓層
支持同意仼風麈的意見,詩人应該與時代演進,由作者取向而定,佩服.學習
任大哥舉例之字,常用,由於平仄的分岐而使人煩恼,支持
 樓主| 任風塵 發表於 2009-12-7 15:5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蒙馮版版高抬!
多謝燕大哥支恃!
馮傾城 發表於 2009-12-7 20:21:15 | 顯示全部樓層
任大俠客氣了

希望續有討論
香葉閣 發表於 2009-12-8 19:54:50 | 顯示全部樓層
平水韻 在近古文學中應是比較謹嚴之聲韻系統  所統轄不只是韻腳之押韻 亦包括近古文學之總體聲韻   
    今觀任君所論  大約皆不能成立  今僅就所記  指摘如下

1 任君以為“醒”字 讀平聲或上聲之“醒”字是“酒醒 ”   香葉閣以為 : 平仄皆可表示酒醒 且平聲時“醒”字不一定是“酒醒”   辛棄疾【臨江仙】詞  今宵成獨醉 卻笑眾人醒   近代學者 百年身世短炊醒        此醒字平聲  皆非“酒醒”之意

2  ”看“字任君以為 讀仄聲釋義為“望也 見也”但是杜甫【秋興八首】 請看石上藤蘿月 已應洲前蘆荻花  【空囊】詩 囊中苦羞澀 留得一錢看    “看”字俱是”望也 見也“之意   但俱是平聲

3 誼字 任君之引【說文】半句 後半句卻未引  今檢【說文】段注  “誼”字
:周禮肆師注 故書儀為義 鄭司農云義讀為儀 古者書儀但為義 今時所謂義為誼 按則誼義古今字也 周時作誼  漢時作義 皆今之仁義字也   其威儀字則周時作義 漢時作儀 讀經傳者不可不知古今字…..云誼者人所宜 則許謂誼為仁義字 今俗分別為恩誼字野說也…. 儀寄切
香葉閣按  據此誼只一聲  儀寄切 字彙所謂 魚羈切者 蓋緣【周禮】之故 乃所謂儀字耳    “魚羈切”同作“議”豈不矛盾 “議”字【說文】“宜寄切”



4“聽”字 任君以為“讀仄聲 乃指等待 任憑 等”  任君似乎忘記 魯迅的一句名詩“於無聲處聽驚雷” 此“聽”字乃聞 聽見  之“聽” 此處卻讀仄 例子還很多


5 “抒”字
【說文解字注】 抒挹也    段注 :...【左傳】難必抒   此假抒為紓者緩也   紓字  從絲予聲 任君所謂可做平聲者 應是“紓”字之通假            至於“抒”字   段注:神 與切    只有一音


綜上所論  平水韻 雖是王文郁最終之整理 然所包含著乃自六代以來 音韻學者之不斷總結之成果 雖其中不無可商之處 要之 基本涵蓋近古文學之整體聲韻
夢堂 發表於 2009-12-9 12:09:35 | 顯示全部樓層
精彩!

請繼續!
 樓主| 任風塵 發表於 2009-12-13 14:58:06 | 顯示全部樓層
再議“平水韻”之使用!


首先多謝文士高論,拜讀了!愚叟小學文章,不成氣候!拙文祇欲討研“平水韻”其功能定論而已。爰引之列,是刻意在芸芸“平水韻”羅字中,極具爭議之其中一二以引申,以舉其積重難返者也。
而所究論者,是“平水韻” 有沒有從中給人因囫圇,而將功能誇大了!中間有沒有予人盲從?予人附和?故作論。其中思維,更是一個學術的挑戰。
若以來述檢愚所列字以唇舌之,相信互羅經典,亦非短時間內,有所結果,及可證當中有否被人囫圇,以致後人盲從。若未能切中問題,其討論必相去愈遠,徒付爭持!
不過大文,亦是個多求學問的門路,不妨一榷。
據大文,辛棄疾【臨江仙】詞:風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邊喚渡柳邊行。花飛蝴蝶亂,桑嫩野蠶生。
綠野先生閑袖手,卻尋詩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陰晴。今宵成獨醉,卻笑眾人醒。」

此處讀平聲之醒,先生說他不一定是說酒醒之意?看文:他是以反譏調以喻自醉,笑他人之醒。其實是說自己先覺的無奈,而暗喻為醒的眾人之愚蒙。此是用隱喻揶揄,是借醉與醒的關係以修辭,當中亦不能否決其有酒意的元素,否之就不用個“醉”字以襯抬了!  而「近代學者」句,愚未得全拜讀,未敢妄說。其中另一道理,如前所述,因囫圇久遠,道聽途說,已積重難返。有否隨紛圍,食古不化,墨守成規,而習非勝是!不得而知。(此中無意批點何人,祇順事而言而已!)看時人在使用“創”字為詩時,不論平仄,皆以釋創業,創造為義。更有不知有平聲者,比比皆是,當中亦不乏當今若干在文學界,望重之輩,(在此不便引其大文以例),又看今人說創傷、重創、微創手術等,皆語仄聲,此又何以言呢。再以「身無長物」句中之“長”字,時人又是如何斷以平仄呢?釋義又為何呢?此亦早積弊成風矣。
故愚前文有謂「不知打從何時」及「時人」之語。而「時人」者,並不單指今時之人,也包括當時之人,此論。

誼”此字愚沒有說沒有仄聲,無須引據。但君意是認為此字不應有平聲,這就因為“平水韻”影響而狹用了此字了!須知 “誼”通“議”字或“議”通“誼”字也好,〔字彙〕所說的魚羈切平聲,乃義釋為「謀度」也。如叟欲表述「謀度」而使用“誼”字落句,為何就不能承認此字的平聲功能,在於詩句中平聲位置發揮呢?(上意不是說押平韻用,因“平水韻”列其字沒有平聲)。“平水韻”否定此字,概於詩句平聲位置不能使用,此是不是顯見“平水韻”的狹義,抑或是遭後使用人的妄繩!而當中又是否是“平水韻”的原意呢?若堅持其範,即說明其他所有典籍是錯。此就是叟所說:其蒐羅字義之狹,又怎強要人尊之為萬典用字、用義之宗呢?
「留得一錢看」的看,意謂尚有一錢以笮袋,未致連刮痧都冇個錢。君理解為望、見。而愚理解則為看守、看待,留待,如看門口的看,便有守,留待、警衛、照顧等的意思,讀平聲理所當然。
而“抒”字與“聽”字亦是因上述主思維影響,而產生之果,不作贅論。
      拙叟有所歪詞,但非嘩眾!陋闡心得。記得前時,曾有高士批愚之方言僻字,謂:註釋累贅,為何不使通用同音字以通假,說此:既得時人所易懂,又不用註釋!更舉何淡如句,「一拳打出眼火;對面睇見牙煙。」以“牙煙”兩字例之。    慨所言者,愚並不苟同!文字濫冠別字,會造成災害,捨本逐末,更非文者所亂謬。而所倡祇可視為坊間修辭論之。
      論常情,從來就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之城府!更亙古以來,每有趨炎附勢,名牌及羊群效應之心態,名人說過的,就是名句,常人說的是歪理。名人用過的是文物,常人用過的是廢物。由當時何淡如所說的“牙煙”, 時人稱為妙語。反之假若當時是由愚叟所出,相信會有人質疑此其出處?據於何典?何以牙煙?令人費解等語而詰問!(不信,但看本欄,今尚未蓋棺,已拋了落樓了!)
   
再舉:名人撰詞出格,可為另調、可稱破格。名人為詩出韻,可說成甚麼孤雁入群----。名人引僻典,更認是好文采。且更有以詞韻而作詩韻用者,視為風格!繁此種種,就以“平水韻” 被人定為今之涵蓋使用規範,及尊為萬典之宗,當中有否曾被曲解之論調、並不不可成立!?


再舉現實:鄰埠年前,有一教授。在一篇文稿中,欲落“復甦”一辭。但別用了“復蘇”。 公開後,時人究之。其始知不恰,礙於面子。其窮經據典,引章成林,抬出是古通之論。硬把本早已分工之“甦”字功能廢了。把“蘇”字在這辭彙內,復活過來,以至今鄰埠在此辭成為約定之字。這便是硬把文字演化里程倒退回去!若依此理,難道要將由前人大量早已分工或新增之字,從此湮滅。這又如何確立為文!但時趨附者,就因名人效應,甘於跟風,奉之為理,可見一斑!他日後人引據於此,未知又是否成之鑿鑿?
      叟之引字,祇為突出討論主題,而所言之,是於今“平水韻” 有沒有從中給人將功能誇大了呢!未料成為論字,遊了花園。
      小學文章非小學,愈說愈複雜。回歸正題。愚叟小議所指,不是否定“平水韻”,祇欲析“平水韻” 的功能, 在為詩中,是否有前人誤解其押韻規繩,昇格覆蓋及詩中所有用字,而更奉為萬典用音用義之宗?這不是革“平水韻”的命,是以探求其來龍功能。其結果目的,是要究“平水韻”的本來面目,免其把文字包袱無端錯負,強將本來廣義文字,因“平水韻” 的狹用而被其否定以誤導,更期能以各適其職而任也!
                        村野之辭,平情而論,孰可腑之!


     買櫝還珠尚,任渠車軛冥。願今成獨醉,何問眾人醒。





香葉閣 發表於 2009-12-15 00:51:19 | 顯示全部樓層
8# 任風塵
您好  最近繁忙  才看到您的帖子   您之所言 大約和您的主貼同樣   不能成立
1、 辛幼安 臨江仙詞[【今宵成獨醉 卻笑眾人醒】 您也承認這是“平聲”    但是您以為是表示“酒醒”  卻大謬不然   你的解釋是    “他是以反譏調以喻自醉,笑他人之醒。其實是說自己先覺的無奈,而暗喻為醒的眾人之愚蒙。此是用隱喻揶揄,是借醉與醒的關係以修辭,當中亦不能否決其有酒意的元素,否之就不用個“醉”字以襯抬了!”   
您却不知道此句雖有“反譏”  但是所表達者  乃一方酒醉 一方未酒醉   酒未醉 安得“酒醒”  此處之醒乃“清醒”之醒 乃一種狀態 ,至於近代學者的那句詩您不知道很是遺憾  希望您能搜尋到   然後希望您再來討論



2 至於“誼”字  您說我“認為此字不應有平聲”。我想說不但我,我以前的那些文字專家,早就認識到此字有平聲,無奈我給您舉的“段注”你卻沒看懂,自東漢以來鄭玄就已經說明他有“兩讀”但是“古今字異”見段注 劉淵 王文郁在總結韻部時 不將其列入平聲 正因為“古今字”爾 此正可見
平水韻部的總結者的嚴謹態度。鄭玄在王文郁等一千多年前 王文郁是文字大師 焉得不讀【周禮】鄭注?? 段玉裁又在王文郁後幾百年 亦為王文郁等代下注腳,這些文字學大師,又安得不知“誼”字在什麽時代讀平讀仄?
你沒有看懂說文,您更不知道平水韻部有多么的嚴謹{希望您先看懂說文 在下前貼已經引用者}


3 至於“留得一錢看”“看”字你認為也可以是“守之意這并無不可,但“請看石上藤蘿月”不知是否也能強解為“守”?估計您也認為不能所以回帖中纔避而不談 你如果有疑問 我可以再給您舉出5 6平仄相通
4 您說“而“抒”字與“聽”字亦是因上述主思維影響,而產生之果,不作贅論。既然您“不做贅論” 那我也不想做“贅駁”

5
您所說別人對您的駁斥 與我和本文無關 我不做回覆

綜上所論,平水韻是自六代以來的歷代聲韻學家不斷總結積累之成果他本身構成嚴縝的韻目系統 基本涵蓋了近古文學的整體聲韻

夢堂 發表於 2009-12-15 12:35:55 | 顯示全部樓層
高手過招,煞是精彩!
 樓主| 任風塵 發表於 2009-12-19 11:56:27 | 顯示全部樓層
三議“平水韻”之使用!

多謝高士的“駁文”及“指摘”, 使愚茅塞頓開,增益匪淺,承蒙教誨。
但於此  叟不能不表明立場,愚亦對文字文學鍾好。對“平水韻”的學術價值,無以懷疑,更視之為叟其中一問字寶鑑。小學之不善,乃愚之質。而對先生的卓知,是為欽佩。
愚所提論者,不是猜疑該典之嚴謹聲韻。是討論其在為詩使用,概括在詩中規繩之認受性,由於慣性理解,不斷已有浮現一些由此引發的用韻問題,(時人祇選擇迴避,)連先生早文亦曾說其有所不足之處!這是個事實。
先生與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平水韻”是一部比較有權威性及嚴格的韻書,故以想當然的思維主觀,奠定其功能想必然夠權威性予蓋括規繩詩中韻字之認同,故一般便在此層次內,再沒有人去引溯,便以為是。這便是時人的想當然的行為想法!先生既在此學術領域“想當然”而止步,或認為再探討是多餘!而愚叟則是在這層次上再欲探求,在這當中究竟,再有沒有另外的學問!這便是本人欲對此學問的深層求知之慾。希冀先生能在此議題內,幫助是這方面的答案或理據,以解愚蒙。否之,就如愚叟上文所說,徒付爭持是也!
是次問題,本意簡單。例舉:余欲購一輛轎車,在咨詢銷售員時,點明一適合所需載體“功能”的車種,可惜銷售員,祇大力推銷一輛在“性能”非常出色的車輛。當然功能和性能在同一輛車中都不能缺乏,但所欲需求的比重不同,那就完全不同了,其中道理,就是愚叟今欲討論的核心,尤惜君每糾纏於文字為主,這不知是否是先生所說之避而不談呢?
拙文欲小議“平水韻”的使用,在為詩中,有否可能曾經出現愚叟所構疑,給某個環境或人物的主觀以誘導!(這可能先生容許了其中問題,或已定格,不容他議。)這便是愚欲議題目之「主題」。而所帶動引敘的文字,是本題目的副題。愚亦未有指個人之論,強人認同,祇是提出小議。未料先生窮追於副題,而未予客觀及容探求的胸懷以綜論。這可否是大家思維或理解不同呢?    而愚所述他人之批點本人(不是駁斥)是欲以客觀常理、羅輯一一以申推理。是圍繞主題導航是否曾因環境及城府以衍生的定述舉論。在常理上,此是有可能發生的。    先生一開始,在討論範圍中,以想當然,而另闢蹊徑以概全。更以在互研氣氛中,以指摘,駁,等措辭及主觀性口脗,否定討論,這又是否對文學討論的態度?而討論問題是否要這樣形成呢?“平水韻” 又是否神聖得不准一議,以要尊丈如此高持呢!當此 又有否前人也曾出現同樣理解,而要人噤若寒蟬,令這問題根深柢固呢?這何嘗不是討論“小議”中的客觀會發生的要素原因焉。
若以有前人劃地為牢,食古不化而簫規曹隨以推理,長久以來,誰能可說他從未曾發生過所論的事而否定。    書是死的,學問要活的,這何嘗不是一個討論基礎及權利!
今屆物理學得主「高錕」先生,當年在「光纖」這研究時,就遭到時人所非議,包括其妻子,說他在浪費時間。當時  人們皆認為其所研究的物質,因未能導電,予定其理論不成立。這又有誰想像得到「高錕」先生的思維在此領域,已超越當時人們中,所能想像主觀祇在導電範疇理論,而以外的物理運用。
美國金融體系,有一套百年兀立不倒的神話金管體系機制,被視為金科玉律。一場次按,帶來世界性的金融海嘯,人們才如夢初醒?
殺雞用牛刀,沒有問題,輪子內胎用作救生圈,也沒有問題。是否其職,這便是其中道理。
萬世師表「孔子」,其學問無可置疑,為何當時折服於年紀比他少幾十年的小伙子「項橐」,而尊他為師呢?論學問見識,正所謂食鹽多過佢食米。其中道理是為何呢?

知識是要融合「常情、羅輯、通理」,若不懂融匯,縱學貫中西,它祇不過一本死書而已!當然這未必人人有這樣的襟懷。
愚叟不善辭令,水平敷淺,行文詰屈,每生曲誤,無奈惟愚所之力也!
王國釗 該用戶已被刪除
王國釗 發表於 2009-12-21 19:55:04 | 顯示全部樓層
《詩韻全璧》、《詩韻合璧》、《佩文韻府》等都是按《平水韻》修訂的,它們是平仄、韻的依據。《平水韻》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從上述書中尋找答案。
香葉閣 發表於 2009-12-22 17: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任詞長您好 寒風來襲 氣溫驟降 未知貴處如何 望您也多加保暖
愚乃僅就大作提出“論” 與 “駁” 無任何其他企圖與目的  愚以為再贅數語 或可以結束此次探討  
   1 前塵往事非不能探討與懷疑  即使聖人經典也或者並非歷來認同   王充《論衡》專著《問孔》一篇 至於唐代劉知幾《史通》 更是指摘《春秋》三傳殆遍 令當世通人難自解免  愚前已言平水韻亦不無可商之處  然實非任君所論及之點
   
2  愚僅就任君之文 論或駁   沒有任何其他文外之意 因為愚只想將探討引入研究領域  
         謹向任君問候
 樓主| 任風塵 發表於 2009-12-23 16:32:00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顧曲兄提供渠道引學。受益了!不過尚有一些關鍵疑點未釋,日後祈兄啟蒙。
 樓主| 任風塵 發表於 2010-1-3 16:29:11 | 顯示全部樓層
對“平水韻”的疑惑?

“平水韻”在為詩押韻規繩,無所置疑。惟功能覆蓋於詩中用字所規範之音韻、釋義有所攏統,每翻疑惑!故不由之,據疑以議。


就常於“聽”“看”“醒”“創”“教”探”“勝”“跨” 圈”“荷”“倡”過”“妖”挑”嘆”等字以論。

這不知是不是“平水韻”的範疇抑是時人,因慣性循其一貫想當然的理論,自我訂定,所產生似是而非的“平水韻”可曲意不論平仄,冠義使用之當然!
略舉“教”字,讀平聲,義解為令到、使到、達至。讀仄聲,義解為指導、訓、啟蒙    -----。“倡”字讀仄聲義為發動,首先提出:如倡言、倡始、倡議、倡導、提倡、首倡。(古又同唱)。讀平聲,義為古代稱唱戲的人:如倡優。(古又同娼,妓女也)。
時人既認“平水韻”是包括在為詩內聲韻用字管轄!但又出現與上述所列如“聽”“看”“醒” -----等各字一樣,可隨意,不論平仄以概義。於此在詩句使用中,便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如意棒,且根深柢固。不知這是不是“平水韻”的所謂“嚴謹”?
故許於小議“平水韻”使用,討論文中。有不同見者,引典成林,陳之鑿鑿以斧!此又可證明甚麼?  且愈發引得此類典多,是愈說明一個道理?就是“平水韻”既是一比較嚴謹的韻典,而為何在釋義方面,平、仄竟可任冠!  那“平水韻”之用韻用義,是否就是所謂,在近古文學中,一致認為此是比較嚴謹聲韻系統,所能統轄不只是韻腳之押韻,是足可以覆蓋所有典藉之所謂權威??  而相反,看其它各藉是有分音配義的,這是否是其它典藉,過於嚴謹,或吹毛求疵、畫蛇添足呢? (所謂嚴謹,又是否不須分義。若嚴謹祇限於聲韻,哪在為詩中,它又何能承擔應有釋義?)
而一些在“平水韻”中祇許仄無平,或祇平無仄的用字。於捍斯道者,就以三人成虎而確論。   這又可是說明“平水韻”在時人認為於字韻用義功能上,是已滿足涵蓋古今釋義之權威焉!   相對,其它典藉是要音隨義轉,依音配義發揮的!此不知是否浮現了“平水韻”之狹義呢?還是時人強將“平水韻” 奉於此矛盾位置而獨斷?
「未同而言,非由之所知也。」故有前言,是否認同,文各有道。但問題確實存在。
夢堂 發表於 2010-1-3 20: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目前的讨论已转入探讨平水韵的合法性如何形成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非常好,请继续。
香葉閣 發表於 2010-1-3 22:04:34 | 顯示全部樓層
任君您好  您沒有提出任何佐證可以支持您的論述  我在駁論中的任何一個問題您都還并未解決  並且您的邏輯上出現嚴重之錯誤   這些可能您自己或許也並不能察覺
我希望
1、您首先要釐清年代之先後 邏輯之次第
2、您如果想繼續探討 請您先回答駁論中的那些您迴避的問題
3、您尚未理清1、 2 兩條  又焉能以空言去“議”平水韻  
綜論   您空口所言之邏輯混亂之問題  於平水韻之研究 無任何絲毫之意義
 樓主| 任風塵 發表於 2010-1-10 22:59:59 | 顯示全部樓層
蒙香丈熱忱,不豫叟之頑劣,尚肯諄諄,導縷陳條而下誨,深感!因叟  時之不裕,每論遲遲。冀宥。
鑑於早期文字未有後來逐步分工及增字之繁多,道理上,當時在同一字,每生多音多義。故於“平水韻”中,其除有嚴謹的音韻外,部份用字,是載有分義功能的。是在於使用某韻時,其當本有隨韻而生義。我相信“平水韻”原功能,個別是附載清楚。而當中叟相信,祇是有人在應用上,出現了偏頗,故敢冒,予人非議之以申。
君謂先要愚理順12前文。說實在,所舉之例,不但未有顯示要在詩中規繩的理據,相反它竟是,成要人可不依“平水韻”的證例!故此,這不單是你要叟解答的問題,且亦是君須解答的問題!君既說“平水韻”是嚴謹得,能覆蓋詩中用字。何故前人於此出現這麼多,不論平仄皆可同義而冠的攏統!這不是構成令人對“平水韻”其中一個疑問嗎!

“平水韻”既是一嚴謹之鑄,以當時用字不及後期之廣,理應要更清晰地分音配義。相反,竟於前之大量文著中,就出現了如此多的不論平仄,任可冠義的問題?於此勞君也說說此象!是否這便是“平水韻”的嚴謹?或因有人不依“平水韻”而自恃?名人效應,是否全可引之為據呢?
若“平水韻”中不是音隨義轉!何解“醒”字在“平水韻”中,又須分為下平聲九‘青’,上聲二十四聲‘迥’,去聲二十五‘徑’。
這不是很明顯,說明叟在小議中解釋“醒”字之要選用何義便選何韻呢?這可又是憑空之辭?

又“身無長物”之“長”字,於“平水韻”中是分下平聲七‘陽’,上聲二十二‘養’,去聲二十三‘漾’。 在同用仄韻時時人又如何處理用韻用義呢?
“平水韻”既有分音義的明確列部,何故有人偏又可不用依從,隨意套用,尚可奉之為據?這可是有人吞以囫圇或驕矜自以。至積重難返。
而叟在小議曾舉:於“平水韻”
中,以申由編撰者自己於文內,大字標明,其祇屬押韻所用之。何故又質愚,無任何佐證以諭。
再顯文:

「同 時 代 金 朝 王 文 郁 編 篡 《 新 刊 平 水 禮 部 韻 略 》 , 將 劉淵 所 編 修 訂 為 1 0 6 韻 , 這 部 韻 就 一 直 流 傳 至 今 , 即 所 謂 《 平 水韻 》 , 它 是 以 後 作 詩 押 韻 的 依 據 。」。

於此不是很明白不過嗎!故何道理,又可無中生有,強要人連詩中運字也規繩呢?

君又可憑典中任何文字依據證明,是一定有這功能呢?
最無稽是,有人將“平水韻”,應依部份就不依!不用依的,卻就吹毛求疵!此不知是否是由習非勝是,至抱殘守缺呢?

又“平水韻”
不足之處,是於狹義,狹音。每又見於同平或同仄以現!
如“褪”字,讀(退)音,義釋為減退,消退,如顏色,天氣。
讀(吞之去聲),則為方向的移動,如褪上褪落,褪前褪後,褪出褪入。藏、縮、
卸等。但於“平水韻”中,它就祇有一音,在於去聲十四‘願’部,即(吞的去聲),就蓋括全釋了。

“平水韻”使用,既遭結下如此複雜的結!闡釋難免也要迂迴錯綜,這又何可說為混亂呢。
對“平水韻”在詩中這功能,愚曾做過一小測驗,有證據顯示有部份人本亦抱有在為詩中規繩之懷疑,祇礙不知打從何說,便繼續簫規曹隨而已!
就算平水韻真的包括詩中運字,至今因其中很多用字功能,隨文字進步而使之不足。此又可仍然在為詩中,抱殘守缺以規繩,縛令在詩中表達難以伸展呢?
香葉閣 發表於 2010-1-11 11:20:49 | 顯示全部樓層
任君您好     “丈”字  在下豈能當  
我只想作兩點回覆
1 平水韻具有高度之謹嚴性,歷古詞人轉相師受    您所謂“狹義,狹音”  是因為您對古文字學沒有適當瞭解
2 對於平水韻 音義之運用 歷代詞人早已達其極點 盡其能事    您對一字多音 一字多義 莫知適從  是因為您對唐宋詩詞知之甚少
我希望 您首先對唐宋詩詞有略微之瞭解  您空乏於詩詞  卻欲議詩詞之韻  徒令人浪費有限的時間和精力
 樓主| 任風塵 發表於 2010-1-14 15:51:37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香丈當頭捧喝,原全明白。
“平水韻”本來就無問題!綜合所得,就是使用上出現問題。而出了問題者,又可以用“平水韻”的崇高地位來作他的擋箭牌。清楚了。




方言律




鴨共雞同口水花,隔靴搔癢點埋牙。

既然鐵幕難為夢,做乜黃臺猛摘瓜。

經鑄謹嚴原不假,後人沿習有排「查」?

抽絲未准循馬跡,道理唔該問亞差!




註:“查”字,可通“槎”“柤”“査”。 在“平水韻”內皆找不到?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5-1-14 20: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