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理类典籍中关于太行山的记录
1、《读史方舆纪要》: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娲山,在怀庆府城北二十里,接山西泽州南三十里,羊肠险道在焉……范雎曰: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
汉三年,汉王数困于荥阳、成皋间,议退屯巩、洛。郦食其进曰:愿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
后汉永平十三年,登太行,幸上党……
元和二年,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
元初元年,诏遣兵屯河内,通谷冲要三十六所,皆作坞壁,设鸣鼓,以备羌寇……
太行近邺,亦谓之西山。建安九年,曹操围邺,袁尚自平原还救。操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从西山来,此成禽耳。尚果循西山而东,战败,奔中山。盖太行深阻,尚有依险自全之心,故操逆知其必败……
晋永嘉三年,刘渊据蒲子,遣其子聪等十将南据太行,石勒等十将东下赵魏,所至残破。太元十九年,后燕慕容垂伐西燕,顿军邺西南,月余不进。慕容永以太行道宽,疑垂欲诡道取之,乃悉敛诸军杜太行口。既而垂自滏口入,灭永……
2、《太平寰宇记》:
在太行山脉两侧各地记载中,均有“太行山”一词。全书出现凡几十次。
3、《元和郡县志》:
“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在今河内。其他类似记载也有几十次。
4、《河朔访古录》:
“太行”也多次出现。
5、《河图·括地象》:
“太行,天下之脊。”
6、《博物志》:
“太行山,北不知山所限极。”
7、《古今图书集成》:
太行山之在中国最大连亘数千里,跨直隶、河南、山西数省地。其支脉所分,峰、岩、洞、谷,近州县为人迹可到者,虽因地立名不一,而总谓之太行山。
8、《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山阳》:
“太行山在西北。师古曰,‘行音胡郎反’。”
9、《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
“河北名山太行,在怀州河内县(今河南沁阳)西北,连垣河北诸州,为天下之脊。一名皇母,一名女娲,上有女娲祠。”
10、《潜确类书·区宇部》:
“太行山在直隶真定府临城县西,层峦叠嶂,峻桀难逾,为畿辅之重镇。”
“河南怀庆府,城北王烈入太行,忽闻山北雷声。往视之,裂开数百丈,石间一孔,径尺,中有青泥流出。烈取抟之,即成坚凝,气味如香粳饭……”
11、《三才图会·太行山图考》:
“太行山在河南彰德府城北二十里。其山绵亘数千里,峰、谷、岩、洞景物万状,为中州巨镇。”
12、《明一统志·直隶山川·敦舆》:
“……山在临城县,南接太行。”
“太行山在怀庆府城北二十里。”
“太行山在绛州东二十里。”
13、《畿辅通志·山川》:
“太行山前麓为尧山,在真定府曲阳县南二十里。唐尧分冀州,表石于此。因名尧山。”
“敦舆山在真定府临城县南二十里,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北连常山。”
14、《真定府志·山川》:
“太行山在临城县西九十里,层峦叠嶂,峻不可逾,为畿辅雄镇。”
15、《曲阳县志·山川》:
“尧山在县南二十里,即太行山之前麓也。”
16、《临城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西九十里。”“敦舆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北连常山……”
17、《河南通志·山川》:
“太行山在怀庆府城北二十里。其山西自济源,东北接河内修武、辉县、林县,至磁州界,绵亘数千里,其间峰、谷、岩、洞,景物万状。虽各因地立名,然皆太行山也,为中州巨镇。”
18、《怀庆府志·山川》: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太形山,又名秦垌。在城北二十里。济源、河内、修武皆在其麓。绵亘数千里……”
“太行山为河北脊。诸州皆山险,至太行山尽,地始平旷,田皆腴美,俗称‘小江南’。”
19、《河内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北二十里,自济源经河内而东北,绵亘数千里,直至于燕……”“凤凰山、红岭山、药仙山,俱在县西北太行山。”
20、《济源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或云‘太行与王屋二山以沁水为界,西则为王屋,东则为太行。’”“盘谷在县北二十里太行山之下……”
21、《修武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北五十里。其山脉自济源绵亘迤逦,经河内环带县北……”“嵇山在太行南。晋嵇康居焉,故名。”“青口山在太行东。两峡色如青葱,故名。”“温峪山在太行之阳……”“孙真人洞在太行山中。相传孙思邈居此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