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6|回復: 0

華夏

[複製鏈接]
秋雁 發表於 2019-9-22 17:4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9-9-27 18:28 編輯

華夏

《漢語大字典》釋“華”字其中一條:
我國古稱華夏,初指中原地區,後包舉全部領土。簡稱華。《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疏:“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華夏一也。”《後漢書‧西域傳贊》:“不率華禮,莫有典書。”《北史‧薛辯傳附薛慎》:“於是風化大行,有同華俗。”

筆者補充,《左傳‧襄公十四年》:“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其中“華”亦指中原地區。

王守謙等譯注《左傳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裔夷:華夏之地以外的人。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云:“裔指夏以外之地,夷指華以外的人。”

《漢語大字典》釋“夏”字其中一條::
夏:最初為中原古部族名,相沿用為中國人的稱呼,也泛指中國。《説文‧夂部》:“夏,中國之人也。”段玉裁注:“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徐灝箋:“夏時夷、狄始入中國,因謂中國人為夏人,沿舊稱也。”《書‧舜典》:“蠻夷猾夏。”孔傳:“夏,華夏。”宋 王安石《祿隱》:“揚子曰:‘塗雖曲而通諸夏,則由諸;川雖曲而通諸海,則由諸。’”章炳麟《駁建立孔教議》:“總舉夏民,不崇一教。”

《漢語大詞典》中“華夏”詞條:
華夏: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筆者補充數例,三國 曹植《七啓》:“威慴萬乘,華夏稱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注引《亮集》云:“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唐 司馬貞《史記索隱》:“既入縣官,或振華夏。”至於唐宋詩詞方面,例子更多了,如:
唐 許棠《贈棲白上人》:“詩傳華夏外,偈布市朝間。”
宋 趙師俠《萬年歡》:“華夏咸安,太平極治歡聲。”
宋 柳永《送征衣》:“無間要荒華夏。”

江灝、錢宗武《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華夏指中原國家。孔疏:“《釋詁》云: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

孔穎達認為中國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今人有另一看法如下:

陳烈《中國祭天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在神話傳説和典籍中二位大神(筆者注:指女媧和伏羲)被界定為兄妹關係,他們被劃為同一時代的人或神,同出於上古傳説時代的華胥氏部族,而華胥氏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古老部族,故二神均為人首蛇(龍)身,這應當是中華民族之“華”的最早淵源。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5-1-21 17: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