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76|回復: 24

讀莊子疑句 [ ]

[複製鏈接]
魯筆 發表於 2018-2-2 21: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魯筆 於 2018-2-26 11:44 編輯

莊子有句 :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啚也
網上幾解.雖大同.有小異.老朽亦大膽設想另類試解 :

是故滑疑之耀 : 以此懷疑之精神

特此求教諸君!!
秋雁 發表於 2018-2-13 18:50:24 | 顯示全部樓層
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

筆者自藏書中錄下各有關譯文如下:

孫通海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07年版):
譯文:萬物一體加上我的言論就成了“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了“三”。

張耿光《莊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譯文:客觀存在的一體加上我的議論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個“一”就成了“三”。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譯文:萬物一體加上我所說的就成了“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了“三”。

方勇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10年版):
註釋:
一:即上文“萬物與我為一”中的“一”。
言:指作者説明“一”的話。
譯文:萬物一體加上我所說的話,便是兩個;兩個加上一個,便是三個。

筆者認為,這個看法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在邏輯上而言,頗為類似(但内涵不同)。

點評

謝謝 李校長詳解.辛苦了!!  發表於 2018-2-14 11:00
秋雁 發表於 2018-2-5 18:33:21 | 顯示全部樓層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上句出於《莊子‧齊物論》。筆者從藏書中搜集了部分注釋與譯文如下:

張耿光《莊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滑疑:紛亂的樣子,這裡指各種迷亂人心的辯說。(筆者注:“滑”在此之讀音應為“骨”)
啚:疑為“鄙”字之誤,瞧不起,摒棄的意思。
譯文:因此,各種迷亂人心的巧說辯言的炫耀,都是聖哲之人所鄙夷、摒棄的。所以說,各種無用均寄托於有用之中,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觀察事物而求得真實的理解。

孫通海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07年版):
滑疑之耀:迷惑人心的炫耀。滑:亂。
啚(圖):除,摒棄。
譯文:所以對於迷亂世人的炫耀,聖人總是要摒棄的。所以聖人不用個人的一孔之見、一技之長誇示於人,而寄托在事物自身的功用上,這就叫做“以明”。(筆者注:在這段之前,莊子有“莫若以明”之說)

曹礎基《莊子淺注》(中華書局1982年版):
滑疑::謂能言善辯、能亂是非異同。滑:亂。疑:同稽,同的意思。炫:炫耀。
圖:革除。猶《左傳‧隱公元年》:“蔓,難圖也”之“圖”。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這句有兩種對立的解釋,引述如下:
(一)一說:含蓄的光明,乃是聖人所希圖的。如釋德清說:“滑疑之耀者,乃韜晦和光,不炫己見之意。言光而不耀,乃聖人所圖也。”
(二)另一說:迷亂人心的炫耀,乃是聖人所要摒棄的。如蔣錫昌說:“《釋文》引司馬云:‘滑,亂也。’‘滑疑’即指辯者之說而言,謂其說足以使人心亂與疑也。下文:‘置其“滑涽”。’《徐无鬼》:‘“頡滑”有實。’下文郭《注》:‘“滑涽”紛亂。’《徐无鬼》向《注》:‘“頡滑”謂錯亂也。’是‘滑疑’之義。‘圖’借作‘啚’,《說文》:‘嗇也。’‘嗇’即愛濇,省嗇之義。郭《注》:‘圖而域之。’亦即省嗇。此謂辯説之炫耀,乃聖人之所省嗇也。下文‘不用’二字即承此‘圖’而言。可証‘圖’即省嗇或不用之義。如聞一多說:“‘鄙’古只作‘啚’,校者誤為‘圖’字,遂改為圖也。”(《莊子内篇校釋》)馬敍倫說:“圖借為否(筆者注:“否”音“鄙”)。”按當從(二)說(筆者注:陳鼓應亦認為應以第二說為是)。下文“為是不用”,正是承這迷亂人心的辯説而言的。
譯文:所以迷亂世人的炫耀,乃是聖人所要摒棄的。所以聖人不用[知見辯説]誇示於人而寄寓在各物自身的功分上,這就叫做“以明”。

方勇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10年版):
滑:滑亂人心。疑:使人心疑惑。
圖:圖謀。可引申為圖謀摒棄。
譯文:所以對於像三子這樣以滑亂可疑的言行炫耀於世的做法,聖人是堅決採取摒棄態度的。因此聖人不會去分辨是非,而只是因任衆人的意見罷了,這就是用空明若鏡的心靈來觀照萬物。

魯兄:愚見認為,兄台之另類解釋,離原意太遠矣!弟不敢苟同。尤應注意:“是故”通常解作“因此”、“所以”。“耀”也不能解作“精神”。

共研!

點評

謝 李校長詳釋!!  發表於 2018-2-6 11:49
 樓主| 魯筆 發表於 2018-2-6 12:36:5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魯筆 於 2018-2-7 07:52 編輯

(原文)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

(網解)往姑射山拜訪四子(得道真人). 汾水北面

[ 汾水之陽有疑點 ]
查地圖應是汾水南面(姑射山之北面向汾水).
堪輿解釋山南‘陽’山北‘陰’,水北‘陽’水南‘陰’

恭請諸君賜教!!
鄭公子 發表於 2018-2-7 03:5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魯筆 發表於 2018-2-6 12:36
(原文)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

(網解)往姑射山拜訪四子(得道真人). 汾水北面

從網上讀到有人對「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焉」的解释是:「尧治天下,去姑射山见四子,留在汾水之阳的民众如丧其天,不知如何是好。」「喪其天下」作「喪其天」,謂出於張遠山《莊子復原本》。

或有助解答魯筆兄疑問。
鄭公子 發表於 2018-2-7 05:03:4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鄭公子 於 2018-2-7 05:21 編輯

又查豆瓣有關該「復原本」之書評,讀到如下一段:

「⋯⋯有些纯是张先生一家之见的部分,如“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一句,张先生自去其一字,改句读,而成“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焉”,意思也通顺⋯⋯」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 ... 5622/&dt_dapp=1

鄙意以為,即使不「自去其一字」,謂堯之治所在汾水之陽,堯離去後,其地百姓窅然若喪天下,也是解得通的。
 樓主| 魯筆 發表於 2018-2-7 07:46:3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魯筆 於 2018-2-7 11:51 編輯
魯筆 發表於 2018-2-6 12:36
(原文)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

(網解)往姑射山拜訪四子(得道真人). 汾水北面


謝謝
鄭公子參與!!



(原文)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
(網解)往姑射山拜訪四子(得道真人). 汾水北面

[ 汾水之陽有疑點 ]
查地圖應是汾水南面(姑射山之北面向汾水)

(我解)往姑射山. 汾水南面.(即汾水之陽).簡單直接.
(網解)汾水北面費解
堪輿之山南 '陽'.北 '陰'易理解.
水北 '陽'.南 '陰'.與山相反.費解.


秋雁 發表於 2018-2-8 18:29: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8-2-8 18:38 編輯

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

魯兄,
這句出自《莊子‧逍遙遊》。我個人的理解是:堯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內的政局,到藐姑射山和汾水的北面,去拜見四位得道的高士,(聼了他們的説話之後)不禁悵然若失,忘掉了自己居於治理天下的地位。
這四位高士,舊注指王倪、齧缺、被衣、許由四人,實為虛構的人物(根據張耿光《莊子全譯》),他們分處不同地點,有的在藐姑射山上,有的在汾水之北,並非說藐姑射山在汾水之北也。
至於鄭兄所引張遠山之解釋法,雖然新穎,但要更改原文,除非有很好的理據,弟不敢恭維。況且堯去拜訪四位得道的高士,是去請益,應是短暫停留,非離去治地,若解為治地百姓因此而窅然若喪天下,也是不太合理的。
愚見。彼此共研!
 樓主| 魯筆 發表於 2018-2-8 21:50: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魯筆 於 2018-2-8 22:16 編輯

謝謝
兩位賜教共研!!晚學謝謝!!
 樓主| 魯筆 發表於 2018-2-11 18:09:07 | 顯示全部樓層
秋雁 發表於 2018-2-5 18:33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上句出於《莊子‧齊物論》。筆者從藏書中搜 ...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網上將 ‘啚’誤作圖.正文 '啚'
 樓主| 魯筆 發表於 2018-2-12 07:39: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魯筆 於 2018-2-13 07:32 編輯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

'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此句網解有兩種不同意義解釋.
恭請方家幫忙為盼!!


(網解一)合為一體的說法,加起來就是二:二與一加起來就是三。

(網解二)道本身與道的詮釋就一分為二,就成了第三樣東西。
鄭公子 發表於 2018-2-12 18:3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鄭公子 於 2018-2-13 03:31 編輯
秋雁 發表於 2018-2-8 18:29
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

魯兄,


詞長解釋合情合理,佩服。對《莊子復原本》起了好奇心,這部八年前出版的上中下三冊大部頭現今售價不菲。
秋雁 發表於 2018-2-12 19:0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魯筆 發表於 2018-2-11 18:09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網上將 ‘啚’誤作圖.正文 '啚' ...

筆者在上面所引資料,都不是網上資料(由筆者依傳統版書載逐字打出),對於“啚”字的解讀,大致上有兩種説法:較早期之前人多認爲是“圖之省文”(故不少版本皆析為“圖”,並用“圖”字替代,不只是網上版),現代之古文學者多認爲是“鄙之省文”。多種解讀法已在前文列出。
 樓主| 魯筆 發表於 2018-2-13 07:37: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魯筆 於 2018-2-13 07:43 編輯

謝謝
李校長.鄭公子賜教!!晚學還需恭請賜教下句.謝謝!!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

'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此句網解有兩種不同意義解釋.


(網解一)合為一體的說法,加起來就是二:二與一加起來就是三。

(網解二)道本身與道的詮釋就一分為二,就成了第三樣東西。
鄭公子 發表於 2018-2-14 13:31:40 | 顯示全部樓層
在下求學時約略聽過黑格爾正反合之辯證法,與莊生此說頗有相似之處。

點評

謝謝 鄭公子提示!!恭祝 鄭公子龍馬精神.事事如意   發表於 2018-2-15 07:03
 樓主| 魯筆 發表於 2018-2-20 16: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魯筆 於 2018-2-20 16:20 編輯

(原文選段)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
(網解)客人得到藥方,用(此)游說吳王。(正巧)越國發難,吳王委任他做大將軍

一.如果譯文沒錯.則吳王太荒謬.要任命商人做大將軍太不可能
二.如果此客人本是將軍.碰巧買到藥方.吳王任命此客人做大將軍.似有點道理.
三.竊以為. '吳王使之將'有另解.

另一議題 :
此客人有營商頭腦是必然.能親身見國君亦肯定其身份非等閒之輩.
漂染者沒把藥方賣給大王.未必愚.即使想到亦未必可做到

兩者以論能力則可.論智慧.則莊子錯


秋雁 發表於 2018-2-23 18:45:51 | 顯示全部樓層
筆者之理解是:
莊子在此段只是述説一則寓言。所謂客之身份,莊子並沒有作詳細説明。按當時(戰國時期)之背景,各諸侯國間勾心鬥角,各自延攬一堆謀臣、策士、游客等有特殊才能的奇才,隨時獻策,合意者就大膽試用,出奇制勝。有的諸侯收容門客甚至達數千人。在這樣的氛圍下,有不少策士周游列國,向統治者陳説形勢,提出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主張,以求取高官厚祿(《戰國策》中述説了很多此類策士、俠客的事跡)。莊子所謂的“客”極有可能是這等門客,因而能有機會游說吳王,讓他率領軍隊與越國作戰。(一般譯文僅釋“將”為“帶兵”,不一定獲授命為大將軍,也許更高如軍師,但亦也許只是幫忙率領軍隊,從旁輔助大將軍出謀作戰而已)。這個“將”字在此作動詞用,不是作名詞用。
再者,莊子擧這則寓言,重點並不在於比較兩個人的智慧,而在於説明:天生每一種事物,必有其用,其中更有大用與小用之別,不要只看到其在某一方面的用處,而忽略其在他方面的用處,要多方考量。
愚見,共研!

又及: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云:“許多膾灸人口的成語出自本篇(逍遙游),如鯤鵬展翅、鵬程萬里、淩雲之志、扶搖直上、一飛沖天、越俎代庖、河漢斯言、吸風飲露、塵垢秕糠、勞而無功、大而無當、孟浪之言、不近人情、大相徑庭、心智聾盲等。”此外,在詩詞方面,典引此篇部分内容以作比喻者亦甚多,今擧三則以説明之,如
(一)引“大椿”喻“長壽”者,例子有:
1.        唐 吳筠《步虛詞》其七:“綿綿慶不極,誰謂椿齡多。”
2.        唐 顧封人《月中桂樹》:“能齊大椿長,不與小山同。”
3.        唐 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但求椿壽永,莫慮杞天崩。”
(二)引“樗” 或“魏王瓠”以指不隨世俗或自謙才能差者,例子有:
1.        唐 杜甫《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後常稱老畫師。”
2.        唐 儲光羲《貽王侍御出台掾丹陽》:“南華在濠上,誰辨魏王瓠?”
3.        唐 歐陽詹《寓興》:“桃李有奇質,樗櫟無妙姿。”
(三)引“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喻“大志” 者,例子有:
唐 李隆基《巡省途次上党舊宮賦》:“三千初擊浪,九萬欲摶空。”
以上各點亦是閲讀本篇時,應注意之處。

點評

恭祝 李校長龍馬精神.事事如意  發表於 2018-2-23 20:46
多謝 李校長詳釋.晚學頓首  發表於 2018-2-23 20:45
 樓主| 魯筆 發表於 2018-2-26 11:46: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魯筆 於 2018-2-26 12:18 編輯

逍遙遊之堯讓天下其中有句 :
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
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一)誰(肯)辛辛苦苦為天下做事呢!
(二)誰(肯)辛辛苦苦治理天下呢!
(三)他不會讓身心勞頓於治理天下等外在之事!
網上三解
恭請方家賜教選取!!

秋雁 發表於 2018-2-27 18:5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魯兄,所示三句譯文,意思都差不多,反倒是前一句“世蘄乎亂”之義值得斟酌。查弟之藏書,所得注釋與譯文如下:

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孫通海譯注《莊子》:
蘄:期求。
亂:治,作“動亂”解也通。
弊弊:操勞。
譯文:那個神人啊,他的德性,將要混同萬物,渾如一體,世人期望世間得到治理,但有誰願意勞勞碌碌去管世間的俗事呢!

張耿光《莊子全譯》:
蘄:祈,求的意思。
亂:這裡作“治”講,這是古代同詞義反的語言現象。
弊弊:忙忙碌碌、疲憊不堪的樣子。
譯文::那位神人,他的德行,與萬事萬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個天下的治理,誰還會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當成囘事!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世蘄乎亂:“亂”字宜從郭《注》作常義解。近人多訓“亂”為“治”,似不合《莊子》原意(陳啓天說)。按近人姚鼐(《莊子章義》)、王先謙(《集解》)、馬敍倫(《新譯》)等均訓“亂”為“治”。然作常義解,於義為長。“世蘄乎亂”,意指世人爭功求名,紛紛擾擾;黨派傾軋,勾心鬥角,所以說求亂不已。
譯文:那個神人,他的德量,廣被萬物合為一體,人世喜紛擾,他怎肯勞形傷神去管世間的俗事呢!

方勇譯注《莊子》:
蘄:通“祈”,期望。
亂:治,太平。
弊弊:辛苦經營的樣子。
譯文:那位神人,他的德性,將要混同萬物為一體,世人期望他來治理天下,但他那裏願意來庸庸碌碌地管這種俗事呢!

曹礎基《莊子淺注》:
弊弊:忙碌、疲憊的樣子。
譯文:將要混同萬物而融合為一體,世人希望他們治理好天下,但他們哪裏肯辛辛苦苦的管這種多餘的事情呢!

筆者較喜歡陳鼓應的譯法。

點評

多謝 李校長詳釋.辛苦閣下了!!晚學頓首  發表於 2018-2-27 20:22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5-1-21 15: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