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943|回復: 5

小學

  [複製鏈接]
秋雁 發表於 2016-12-15 17:01: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正如“大學”一詞不一定表示現今學制中銜接中學的課程或學院(供中學畢業生繼續升學入讀),可能是指《四書》中之《大學》篇,也可以指“大人之學”(見朱熹注《大學》,又“大人”之義見王守仁《大學問》),“小學”一詞也不一定指現今學制中銜接幼稚園的課程或學校,可以指研究中國古代漢語語言、文字的一門學問,涵蓋文字學(釋形)、聲韻學(釋音)、訓詁學(釋義)等學科,傳統上屬於經學研究的一部分。
雖然“小學”一詞源於讓“爾小生,八九子”啓蒙的課程或學校,如《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當時,教學内容僅屬文字學的範疇,但後來這詞在意義上和内容上都作了延伸。在内容上加入了聲韻學(内地稱音韻學)和訓詁學的研究,而小學一詞在意義上也延伸至指這類課程。清乾隆時期所編纂之《四庫全書》,也是將有關文字學、聲韻學和訓詁學等書籍歸入經部小學類。如《爾雅》、《方言》、《匡謬正俗》、《廣韻》、《集韻》、《洪武正韻》、《佩觿》、《屈宋古音義》、《詩本音》等書皆屬小學類。到清末,在章太炎等人的倡導下,小學的稱謂漸式微,改稱為語言學、文字學等。
在臺灣的大專院校,如果選讀中文系(有的大學稱中國文學系,有的稱國文系等),一定要修聲韻學、文字學和訓詁學這三門課。換言之,現在選讀中文系的大學生,要修讀一些“小學”課程。對這一義而言,“小學”是成年人讀的課程。
大陸方面,由於自“三反、五反”至文革那一段時間長期以來非常強調某些政治意識形態,對古文的研究,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桎梏。但在臺灣方面,同期間卻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使臺灣在古文研究方面,有大幅度的飛躍。全臺灣(也許亦是全中國)第一間設立文學博士學位課程的大學是臺灣師範大學,它亦是產生第一位國家文學博士的學校,當時的文學院院長是梁實秋,第一位國家文學博士是羅錦堂,博士論文為《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當時之博士論文須先經校內考試通過,報請教育部成立博士學位評定委員會初審,通過後由教育部組織考試委員會,舉行一次論文口試,通過後由教育部授予博士學位。博士證書為教育部所頒,故稱國家博士。後來因為各校博士增多,教育部將頒授博士的職權下放給各大學,此後再無國家博士之名稱)。1969年,臺灣第七位國家文學博士為陳新雄,他在臺灣師範大學完成博士課程,論文題目為《古音學發微》,全體考試委員咸認其對聲韻學之研究邁越前人,一致通過授予文學博士學位。《古音學發微》於1971年由出版社發行出售,全書共1361頁(根據1983年第三版統計),堪稱巨著,至今仍為臺灣聲韻學界所稱道。
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古文學各領域,急起直追,但今天臺灣在聲韻學方面的研究,似乎仍然超前大陸。讀者如有興趣,可閲讀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竺家寧教授的《臺灣近年來聲韻學發展的特色》一文(在網上容易覓得下載),刊於《中文學門小學專刊》2010年6月第11卷3期。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6-12-29 17:58:24 | 顯示全部樓層
根據臺灣政治大學竺家寧教授(國家文學博士)之聲韻學網上課程所言,臺灣之聲韻學中對古音之研究,主要是針對官話(上古漢語則以孔子所云之“雅言”代表官話)。宋朝編纂之《廣韻》,其反切音實際上是以當時首都的官話為標準,故《廣韻》可作為研究中古漢語之工具書之一,但因今人已不懂當時、當地之官話,故以之為基礎去研究、模擬出之中古漢語讀音,估計最多亦只有八成準確,若以其反切音直接用於其他各地方言,以模擬該方言之中古時期讀音,則失誤會更多。(如黃錫淩、何文匯等學者以《廣韻》之反切直接用於粵語,以推斷中古時期之粵語讀音,忽視了《廣韻》之反切不是以粵語為基準這一事實,另一方面,他們又用之以作為今日粵語之正讀,更忽視了語言是會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這一事實,故受到另一學派之攻擊,並譏之為“歪音”,這一波辯論曾在香港沸騰了一段很長時期)
鄭公子 發表於 2016-12-26 06:50:2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鄭公子 於 2016-12-26 07:13 編輯

時有古今,地分南北,況同時一方,也有無數分別,音韻之學乃極深奥之學,皓首窮經,鑽研工夫,比之整理化石,竊恐猶有過之。

方言音韻誦讀  鵲橋仙. 七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NT3PojR5U&t=2s

方言音韻誦讀  青玉案. 元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KBG1L9kuU&t=11s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6-12-25 16:45:56 | 顯示全部樓層
聲韻學(大陸稱音韻學)課程内容中有很大部分是對古音的研究(内有分支為:古音學)。我國漢語發音,雖然隨着朝代更替而緩慢轉變,粗略計可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上古漢語(大約在秦、漢時期),中古漢語(約在唐、宋時期)和現代漢語(期數、分法有多家學説,詳見陳新雄《古音學發微》)。

下列網頁顯示學者用聲韻學理論模擬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發音誦讀古詩文之例子:

《關雎》上古漢語朗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t3_02lxGo

千字文 中古漢語朗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mRbc7XGLk

詩經「隰有萇楚」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古漢語、現代漢語朗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SIvf-YCtA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6-12-27 17:47:06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 鄭詞長補充。
鄭公子 發表於 2017-1-2 04: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無意中又讀到廣州日報大洋網一篇文字:

▲ 摘自《粤语杂谈(037)靓女和口红,粤语和白字》
http://club.dayoo.com/view-1738010661-1-3.html):
      有人要用粤语写什么,写出来就白字连连。这也难怪,因为很多粤语词汇都是有音无字的,不写白字又点写呢?也有不知正字而不得不写白字的;更何况,粤字冇规范,这个字是不是白字,冇人可以说了算,你有你写,我有我写,想点就点,唔使你理;有字典为证?唓,字典咪又系人编嘅,不如我来编字典,阎罗王咪又系鬼做!于是乎,写白字成了习惯,随手捡来,写得出就写。甚至这种习惯逐渐形成一种没有明说的观念,似乎不写白字就不像粤语,好比唔涂口红就唔似靓女噉。

▲ 摘自《粤语杂谈(048)粤语万岁吗(二)》
http://club.dayoo.com/view-1738056380-1-2.html):
      粤语有什么缺点?粤语的缺点主要表现在“文”方面。
      首先,粤语文字(粤字)没有统一。要写“粤文”,就不可避免要写白字,你有你的白,我有我的白,你不识我的白,我不识你的白;你当然想写“正字”,可是,都有“正字”让你写吗?你有时会认为自己写了“正字”了,殊不知没有标准,没人认可,“又是白字”——读者会这样说,不过都惯了,不会批评你。写出这样的“粤文”还敢说是“文”吗?
      由于粤字没有统一,就无所谓“正音”。一个字该怎样读?没有定准,我只好依照前人怎样教就怎样读,乡下话怎样讲就怎样读,别人怎样读不妨跟着怎样读,最要紧的还是我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管得着吗?反正没人可以仲裁。你来仲裁吗?焉知你的读音是不是该由我来仲裁。
      由于粤字没有统一,就有人企图从故纸堆里搜寻、从垃圾填埋场里发掘一些已经被淘汰的、或极少用到的生僻汉字来充当“粤字”,或者采用拼凑汉字结构元素的方法硬生生地创制没人认识的“粤字”,以为这些“粤字”就是粤语文化,以为这样搜寻、发掘、创制就是保卫、发扬粤语,殊不知这种“发掘”式的“发扬”使得粤字越来越古怪、越来越难学,将粤语的发展、进步引入歧途。这样的“粤字”,别说北方人望字生畏、望字生厌,学粤语的欲望顿减,“不学也罢”;即使是广州人,想必也会望怪兴叹,“枉我成世人讲粤语,原来我系粤文盲!”。如此“发掘”式“发扬”,本质就是抱残守旧,不仅是固步自封,甚至是走回头路,是注定没有前途的。

▲ 摘自《粤语杂谈(034)粤语和普通话(3—3)》
http://club.dayoo.com/view-1738001042-1-4.html):
      怎样加强粤语教育?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有教规、教材。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摒弃残旧、统一文字,规范粤语,制定教规,编制教材,让粤语成为学校里的一门课程。不能光动用学生的口(讲)、耳(听)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动用手(写)、眼(认)的功能,让学生从“范文”里学到粤语。谁来写“范文”,当然是语文工作者。

(「gz标新立异」2014-10-13發表於club.dayoo.com)

至於何字為真正粵字,不是古有此音便算,而是提出證據,說明該字該音該義的確専為粵人所用 。章太炎捨輕就重,《訄書》難倒魯迅;漢語音韻學歷來被視作絕學,令人望而卻步,何況方言。有志規範粵語的語文工作者,當真任重道遠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5-1-22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