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865|回復: 6

禰衡

  [複製鏈接]
秋雁 發表於 2017-7-29 17:52: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禰衡
禰衡是東漢名士,《昭明文選》引《後漢書》謂“禰衡,字正平,平原人也,少有才辯而尚氣傲。曹操欲見之不肯往,操懷忿而以才名不欲殺之。送劉表後,復侮慢於表,表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故送衡與之。祖長子射(筆者注:音亦)為章陵太守,尤善於衡。射大會賓客,有人獻鸚鵡者,射擧禮於衡前曰:願先生賦之。衡攬筆而作,辭彩甚麗。後黃祖殺之,時年二十六。”

《昭明文選》載《鸚鵡賦》並附序文:時黃祖太子射賓客大會,有獻鸚鵡者,舉酒於衡前曰:“禰處士,今日無用娛賓,竊以此鳥自遠而至,明慧聰善,羽族之可貴;願先生為之賦,使四坐咸共榮觀,不亦可乎? ”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禰衡事跡有述於《後漢書》、陳壽《三國志》和羅貫中《三國演義》,在此不贅。“八拜之交”中之“忘年之交”就是指孔融與禰衡,《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孔融曾上疏推薦禰衡。

有一次在澳廣視某節目中偶然聽到禰衡的姓氏讀音與筆者以前聽到的不同,特向一位詩友請教,他說:禰衡的“禰”讀如“子”,通假“襧(衣+爾)”,襧(衣+爾)又通(衣+黹)。

以下是筆者查“襧(衣+爾)”、“(衣+黹)”、“黹”所得:
1.        網上臺灣教育部異體字典謂襧(衣+爾)為(衣+黹)之異體字。
2.        《正字通》:(衣+黹),同黹,說文黹復作(衣+黹),加衣複贅,存黹去(衣+黹)可也。舊註重出。
3.        《正字通》:黹,...,又說文(衣+黹),紩衣也,當即一字加衣,贅。又六書統黹,鐘鼎文作  ,又集韻黹或作(糸+黹)、緻,按黹義改作緻,非。
4.        《字彙》:(衣+黹),又章移切,音支,繪屬;又陟里切,知上聲,紩衣也。
5.        《字彙》:襧(衣+爾),陟几切,音止,無衣也,一曰袟也,按此字疑(衣+黹)字之譌。

以下是筆者查“禰(示旁)”所得:
1.        網上臺灣教育部異體字典:(i)ㄋ|ˇ(筆者注:即ni3),①先父的祠廟。公羊傳.隱公元年“惠公者何,隱之考也”句下何休.解詁:“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②地名。春秋時鄭地。故址約在今山東省荷澤縣西。(ii)ㄇ|ˊ(筆者注:即mi2)姓。如漢代有禰衡。
2.        《香港商務新詞典》:①普通話ni3,粵音“你”,已死父在宗廟中立主之稱。②普通話mi2,舊讀ni3,粵音“尼”,姓。
3.        《正字通》:禰,乃里切,音你。說文:親廟也。增韻:父廟曰禰...。又地名,詩邶風:飮餞于禰。禰又蕭韻,音祧,禮文王世子:其在軍則,守於公禰。又姓,魏禰衡。
4.        《字彙》:禰,乃里切,音你。說文:親廟也。廣韻:祖禰也。增韻:父廟曰禰。又地名,邶風:飮餞于禰。又他彫切,音祧,禮文王世子:其在軍則,守於公禰。又姓。

由是,筆者再次向該詩友請教,他擧《康熙字典》:“又姓。魏禰衡。○按公禰,《註疏》讀如字,不必依陳澔讀作祧,《字彙》乃據此入蕭韻,非也。”他的理解是:讀如“字”,即要讀囘“字”音,並認此為漢讀,粵音讀作“子”,但筆者認為“讀如字”應解作“讀囘此字之本音”(即讀“你”)。因此,筆者與他略有爭論(態度平和),但此為學術上之爭論,論語有謂:“君子和而不同”,不傷和氣也。

《康熙字典》中無説明其所謂《註疏》到底是何經之註疏。在筆者記憶中,“公禰”一詞,出於《禮記》較多,故用了不少時間翻閲《禮記註疏》,但無查得有禰(示旁)姓之本字來源,亦無查得禰(示旁)姓之讀音如“子”。

該詩友之主要論據是“禰”通假“襧(衣+爾)”(讀如“子”)和他對《康熙字典》釋文之理解(他認為應解作:讀如“字”),而筆者之主要論據是:不認同“禰衡”的姓氏乃“襧(衣+爾)”之通假,筆者認爲《康熙字典》之“讀如字”應解作“讀囘此字之本音”(即讀“你”)。

筆者還有下列理據:
1.        姓氏的來源一般出自地名或官職,作為姓氏的“禰”本作“襧(衣+爾)”的機會不大,且“襧(衣+爾)”字似乎不是一個正體字(按上述《正字通》和《字彙》的解釋)。“禰”(示旁)則亦是地名,而“(衣+黹)”是“黹”之贅,以“黹”為姓氏者似乎沒有。
2.        不論古、今,絕大部分辭典都認爲“禰”姓之讀音為“你”(乃里切、奴禮切),難道那麽多辭書都錯?
3.        普通話“字”(第4聲,去聲)的讀音與“子”(第3聲,上聲)的讀音不同,普通話“字”的聲調不對應粵音“子”(“子”的粵音亦屬上聲)。

“禰”姓之今音已變為平聲(陽平),但古音是仄聲則毫無疑問,陳澔之“祧”讀站不住腳。試看下列唐詩例子:
1.        韓偓《贈吳顛尊師》:“狗竇號光逸,漁陽裸禰衡。笑雷冬蟄震,岩電夜珠明。”
2.        徐夤《龍蟄二首》:“時通有詔征枚乘,世亂無人薦禰衡。逐日莫矜駑馬步,司晨誰要牝雞鳴。”
3.        皮日休《襄州春遊》:“映柳認人多錯誤,透花窺鳥最分明。岑牟單絞何曾著,莫道倡狂似禰衡。”
4.        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未達譏張翰,非才嫉禰衡。”
5.        陸龜蒙《讀陳拾遺集》:“蓬顆何時與恨平,蜀江衣帶蜀山輕。尋聞騎士梟黃祖,自是無人祭禰衡。”
6.        白居易《哭皇甫七郎中(氵是)》:“志業過玄晏,詞華似禰衡。多才非福祿,薄命是聰明。”
7.        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使者求顏闔,諸公厭禰衡。”
8.        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僕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徑欲依劉表,還疑厭禰衡。”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7-8-2 18:01:0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7-8-3 17:53 編輯

“禰又蕭韻,音祧”之說,筆者費了很多心力查證。在筆者記憶中,“公禰”一詞,出於《禮記》較多,故用了不少時間翻閲《禮記註疏》(其中包括《禮記‧王制》和《禮記‧文王世子》)。查得《禮記‧王制》(卷十二):“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諸侯將出,宜乎社,造乎禰。○注:帝謂五德之帝,所祭於南郊者。類、宜、造,皆祭名,其禮亡。” 又《禮記‧文王世子》(卷二十):“其在軍,則守於公禰。○注:謂從軍者。公禰,行主也。所以遷主言禰,在外親也。”除外,終此兩卷都無談及祧,後在《儀禮註疏》中查得一些端倪,下面是從《儀禮註疏》中錄下之一段文字:
「云“廟謂禰廟”者,案《昏禮》行事皆直云廟,《記》云“凡行事,受諸禰廟”,此經亦直云廟,故知亦於禰廟也。然《儀禮》之內單言廟者,皆是禰廟,若非禰廟,則以廟名別之。故《聘禮》云:“賓朝服問卿,卿受于祖廟。”又受聘在始祖廟,即云“不腆先君之祧”,是不言於廟,舉祖祧以別之也。士於廟,若天子、諸侯冠,在始祖之廟。是以襄九年季武子云“以先君之祧處之”,祧則與《聘禮》先君之祧謂遷主所藏始祖同也。若然,服虔注以祧為曾祖者,以其公還及衛,冠於衛成公之廟。服注:“成公,衛曾祖。”故以祧為曾祖廟。時不冠於衛之始祖,以非已廟故也。無大夫冠禮,若幼而冠者,與士同在禰廟也。」
但若仔細分析上述文意,可發現“禰”與“祧”畢竟有別,說“公禰”之“禰”通“祧”或讀為“祧”,理據不夠充分。

筆者以前亦曾聼過有提到《鸚鵡賦》之作者禰衡的讀音為“你衡”(包括高中時期之國文老師和在香港電台講授《中國文選》之陳湛銓教授),今突然聼到有謂讀音應為“紙衡”,大感詫異(其實國文老師甚至教授讀錯字音也不是奇怪的事,不代表他們一定對),故有興趣深入探討,祈以增廣見識。當然,筆者不是文字學方面的專家,如有錯漏,歡迎提出指正。

點評

心血資料.很值得保留  發表於 2017-8-2 23:03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7-8-1 17:55:41 | 顯示全部樓層
魯兄請不要客氣!大家共研。

我在前文中擧出若干唐詩例子僅是説明禰衡的“禰”在詩中皆讀仄聲,以證讀“祧”(平聲)站不住腳,非以此為理據説明禰衡的姓乃示旁,我的理據已在前文說得很詳細。

至於有詩、文中出現“(衣+爾)衡”或“袮(衣+爾的異體)衡”的寫法,一點都不奇怪,此因手民誤植也。正如“褘”與“禕”二字,也常見手民誤植,因而就有辭書認為此二字互為通假,但今天的字典已經將他們分得很清楚,我們今天不應再將此二字通假。(“襌”與“禪”二字又是一例)

我手邊的所有字典(包括《字彙》、《正字通》、《康熙字典》、《香港商務新詞典》、黃錫凌《粵音韻彙》、李卓敏《李氏中文字典》、周無忌《廣州話標準音字彙》、《網上臺灣異體字典》和其他很多網上辭典等)都將禰姓置於“禰”字下而非“衣+爾”字下,但從未看到有任何一本字典於“衣+爾”字下有此亦為姓氏之義,故我認為禰姓的“禰”,不太可能是“衣+爾”之通假(即使閣下認爲“禰”與“衣+爾”可相互通假)。

“祢”是“禰”的異體字(根據《字彙補》),“祢”與“袮”亦常遭手民誤植。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禰衡的“禰”,應屬示旁,非衣旁,讀音為“你”(普通話和粵語發音均合,上聲),若謂禰衡的“禰”是“袮”(通“衣+爾”、“黹”或“衣+黹”)的通假(“衣+爾”的普通話和粵語發音均為“紙”,上聲,非音“字”),證據未夠充分,尤其當要否定這麽多辭書的説法時,需要更多、更確切的證據(《康熙字典》之釋義:讀如字,筆者不認為解作:讀如“字”)。因此,筆者目前堅持“禰衡”的讀音為“你衡” (普通話和粵語發音均合),非“紙衡” (普通話和粵語發音均合),待筆者找到(或看到)更有力的反證理據時,再作進一步分析、研究。

恭請各方專家、學者、詩友提供更多資料賜教或共研!

點評

謝謝!!  發表於 2017-8-1 22:20
魯筆 發表於 2017-7-30 19:3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魯筆 於 2017-7-30 19:54 編輯

老朽特為此字請教
任風塵老師.供閱參考如下 :

【集部•别集】 宋•赵蕃《淳熙稿》-卷十三/四库全书本        
传得新诗字字惊,佛廊骤识病身轻。李邕昔已求工部,文举今宜荐衡。祇道迷邦尚蓝缕,试令吐气即峥嵘。一官不作来南限,取友得交齐鲁生。


2 : 【集部•别集】 宋•汪元量《湖山类稿》-卷二/四库全书本        
十年旅食在天涯,到处身安只是家。雪塞春回邹衍律,霜营寒入衡挝。壶倾卯酒杯浮粟,厨出辛盘饤蔟花。奴仆不须喧鼓吹,恐惊枥马与林鸦。


以上詩中 "".與
李校長搜集詩中 ""有別.

1. 韓偓《贈吳顛尊師》:“狗竇號光逸,漁陽裸禰衡。笑雷冬蟄震,岩電夜珠明。”
2. 徐夤《龍蟄二首》:“時通有詔征枚乘,世亂無人薦禰衡。逐日莫矜駑馬步,司晨誰要牝雞鳴。”
3. 皮日休《襄州春遊》:“映柳認人多錯誤,透花窺鳥最分明。岑牟單絞何曾著,莫道倡狂似禰衡。”
4. 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未達譏張翰,非才嫉禰衡。”
5. 陸龜蒙《讀陳拾遺集》:“蓬顆何時與恨平,蜀江衣帶蜀山輕。尋聞騎士梟黃祖,自是無人祭禰衡。”
6. 白居易《哭皇甫七郎中(氵是)》:“志業過玄晏,詞華似禰衡。多才非福祿,薄命是聰明。”
7. 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使者求顏闔,諸公厭禰衡。”
8. 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僕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徑欲依劉表,還疑厭禰衡。”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7-8-4 19:31:03 | 顯示全部樓層
筆者昨夜再仔細研究《康熙字典》對“禰”字之釋文,又查得《春秋公羊傳解詁‧隱公卷一》:“惠公者何?隱之考也。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禰,乃禮反。”(筆者注:魯隱公元年為西元前722年,惠公乃隱公之父。父親在生時稱“父”,死後稱“考”,在宗廟内立主後稱“禰”),其《疏》云:“舊說云禰字示傍爾,言雖可入廟是神示,猶自最近於己,故曰禰。”(筆者注:這裡清楚説明這“禰”字是“示”旁加“爾”,舊說“示”表“神示”,“爾”表“你”,即自己)這正是《康熙字典》於“禰”字之釋文中所引,這裡並清楚説明了“禰”字之讀音為“乃禮反(筆者注:即粵音“你”)”,《康熙字典》跟着又說“行主亦曰禰”(筆者注:此謂古代軍旅,常載神主而行,隨行神主亦稱禰。)並舉《禮記注疏》謂“公禰,行主也。”(筆者注:謂行主亦稱公禰) 《康熙字典》跟着說“又姓。魏禰衡。○按公禰,註疏讀如字,不必依陳澔讀作祧,《字彙》乃據此入蕭韻,非也。。”筆者的理解是:禰衡的“禰”按公禰的註疏(指《禮記注疏》)讀囘這個字的本音(即上述之“乃禮反”,粵音“你”),不必依陳澔讀作“祧”,《字彙》據此歸之入蕭韻,是不對的。

附筆者查得的《春秋公羊傳解詁‧隱公卷一》之有關章節全文於下:

惠公者何?隱之考也。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禰,乃禮反。
[疏]“惠公者何”。
○解云:春秋從隱至哀,魯無惠公,歸賵言來,故執不知問。
○注“生稱父”。
○解云:即下《曲禮》云“生曰父”是也。《廣雅》云“父者,矩也。以法度威嚴於子,言能與子作規矩,故謂之父。
○注“死稱考”。
○解云:即下《曲禮》曰“死曰考”是也。《周書•諡法》:“大慮行節曰考”。《爾雅》云:“考,成也。”言有大慮行節之度量,堪成以下之法,故謂之考。鄭注《曲禮》云:“考,成也。言其德之成也。”義亦通於此。
○注“入廟稱禰”。
○解云:即襄十二年《左傳》曰:“同族於禰廟”是也。舊說云“禰”字示傍爾,言雖可入廟是神示,猶自最近於己,故曰禰。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4-9-8 1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