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02|回復: 4

有標示去聲的詞譜

  [複製鏈接]
秋雁 發表於 2017-4-10 18: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7-4-12 17:11 編輯

有標示去聲的詞譜

日前,曾聽聞兩位詩友談及是否有標示那一個字應用去聲的詞譜,筆者在這兒試提供一點資料和個人看法。

有標示那一個字應用去聲的詞譜其實是有的,就是(宋)沈伯時所著的《樂府指迷》,可惜全文已佚,現存殘本,乃集玉田生《詞源》下卷與陸友仁《詞旨》為一書,非沈氏原本。《欽定詞譜》弁言中有提及:“至詞中句法,如詩中五言、七言者,其第一字、第三字類多可平可仄,似不必拘譜,內亦參校舊詞,始為作圖。至一定平仄,別譜有異同者,必引證其句,注明本詞之下。又可平可仄,中遇去聲字,最為緊要,平聲可以入聲替,上聲不可以去聲替。沈伯時《樂府指迷》論之最詳,譜中凡用去聲字不可易者,悉為標出。”此段文字,部分引自《樂府指迷》,原文是“腔律豈必人人皆能按簫填譜,但看句中用去聲字最為緊要。然後更將古知音人曲,一腔三兩隻參訂,如都用去聲,亦必用去聲。其次如平聲,卻用得入聲字替。上聲字最不可用去聲字替。不可以上去入盡道是仄聲,便用得,更須調停參訂用之。古曲亦有拗音,蓋被句法中字面所拘牽,今歌者亦以為礙。”

雖然今人已無法窺《樂府指迷》之全貌,不過,《欽定詞譜》不時還有引《樂府指迷》對某些詞的用字不合律的看法。留意《欽定詞譜》對每一譜之評注,可得一些端倪,另(清)萬樹《詞律》也有一些看法可以參考。《樂府指迷》指出,凡詞中換韻之處、承上啟下之領字或呼應字,須用去聲,方覺振起有力。《詞律》云“有一要訣,曰名詞轉折跌宕處,多用去聲。”又說:“平仄固有定律矣,然平止一途,仄兼上去入三種,不可遇仄而以三聲概填。蓋一調之中可概者十之六七,不可概者十之三四,須斟酌而後下字,方得無疵,此其故當於口中熟吟,自得其理。夫一調有一調之風度聲響,若上去互易,則調不振起,便成落腔,尾句尤為吃緊。” 萬樹尤其主張嚴守去聲,他在《詞律》中說:“夫詞曲中四聲,以一平對上去入之三仄,固也,然三仄可通用,亦有不可通用之處。蓋四聲之中,獨去聲另為一種,沈著遠重之音。所以入聲可以代平,次則上聲亦有可代,而去則萬萬不可。人但於口中調之,其理自明。南北曲之肯綮,全在此處。人或謂今日之曲,付於歌喉,尚且不必拘泥,詞又不入歌,何妨混填?此大謬之說,何也?詞即曲之先聲,當時本以按拍,豈可以謷牙捩嗓者號為樂府乎?”又據《欽定詞譜》附註所云,譜中本平可仄者,須留意其是否乃以入聲字替平聲,若然,則不可泛用上、去聲。筆者還有一個看法,元曲主唱,現存元曲譜中不少還有標示必須用上、去聲者,遇有詞牌與曲牌同名且同格調者(如《人月圓》、《鸚鵡曲》、《唐多令》、《鷓鴣天》、《小聖樂》等),大可參考曲譜所示之上、去聲位置斟酌。

有人說,當今雖失當時音調,但朗誦起來,須順口才合音律,拗澀不順者,皆不合音律。聼聼吳瞿安先生之說法:“今雖音理失傳,而字格具在。學者但宜依仿舊作,字字恪遵,庶不失此中矩矱。凡古人成作,讀之格格不上口,拗澀不順者,皆音律最妙處。”此因中古時期的讀音,與今音已有別(又各地方言亦有別),豈能以今音朗誦為指引! 《詞律》亦云“不知詞中此等拗句,乃故為抑揚之聲,入於歌喉,自合音律。由今讀之,似為拗而實不拗也。若改之,似順而實拗矣。”

另一方面,《樂府指迷》云:“前輩好詞甚多,往往不協律腔,所以無人唱。如秦樓楚館所歌之詞,多是教坊樂工及市井做賺人所作,只緣音律不差,故多唱之。求其下語用字,全不可讀。”由是可見,即使在宋代,甚多詞人都不很懂音律,故有不協律腔之詞句,況且當時詞作已有演變成一種特殊文體的趨勢,能像姜夔那樣,懂音律,能自度曲,又能填好詞的,寥寥無幾。
讓我們看看一些例子:
(宋)柳永《尾犯》:“再同歡笑。肯把金玉珠珍博。”(《樂府指迷》指出“金”字應用去聲字)
(宋)丁仙現〈絳都春〉:“遊人月下歸來,洞天未曉。”(《樂府指迷》指出“遊”字應用去聲字)
(宋)姜夔能自度曲,是少數能寫好詞且亦協律者,其《解連環•玉鞭重倚》有“水驛燈昏,又見在、曲屏近底”句,在“近”字旁,白石自注:“平聲”。按詞律此字須用平聲,姜夔當然知悉,但他以意為主,不以詞害,寧願出格,於是在“近”字旁注一“平”字,以指示唱詞者(或演繹者)該用平聲讀出(或唱出)。

(宋)史達祖《瑞鶴仙》:“對南溪、桃萼翻紅。又成瘦損。”(結句以去上收)《詞律》指出,此調尾句必須收以去上,若用平上、平去、去去、上上、上去,皆為不合,稱為落腔。但在《欽定詞譜》中,有(宋)袁去華之《瑞鶴仙》列為一體,其結句“念沈沈、小閣幽窗。有時夢去。”(以去去收)。

(宋)秦觀《夢揚州•晚雲收》:“長記曾陪燕遊,酬妙舞清歌,麗錦纏頭。殢酒為花,十載因誰淹留。”其中之“為花”,張本、毛本作“困花”。《詞律》卷十四作“殢酒困花”,並云:“從‘長記’起至‘金鉤’,皆追想當時游宴之樂,為酒所殢,為花所困也。沈氏及《圖譜》以困作為,全失意味。沈氏又注云:‘為,一作困。’不惟平聲失調,而下即有‘因誰’之因字,豈不一顧耶?”

(宋)歐陽修《玉樓春》下片首句“闌干倚遍重來憑,淚粉偷將紅袖印”,其中“慿”字失韻,“憑”雖可讀去聲,但此處韻用十二震,與十三問或十四願(半)通用,“憑”不屬上述三韻。

還有如上述諸例者,比比皆是,不勝枚擧。由是可見,詞人多不以詞害意,且各本詞論中不同之見亦多。沈伯時是宋人,懂得當時之詞調,亦說宋代都有甚多好詞不協律腔。迄明、清之際,宋朝之詞調,絕大部分都已失傳,今尤甚。我們今天讀宋詞,遂不能不以一種文體視之,填詞則基本上依《欽定詞譜》即可(但要關注其附註,尤其於本平可仄者,須留意其是否以入聲字替平聲,若然,則不可泛用上、去聲),對《樂府指迷》(存世殘卷)和《詞律》之論,能顧則顧,不必太拘泥,要以内容、修辭為主。

關於對仗方面,説法亦頗多,例如有謂《鷓鴣天》詞中,第三、四句必須對仗(所持觀點,可能是認爲此詞源自律詩拆句)。試觀宋代妓女聶勝瓊之《鷓鴣天•別情》,中無任何二句對仗,但此詞卻被一致公認為好詞。《中華詞譜》序云:“調式百千,句式種種,方位各異,相鄰句字等則皆可對,宜對之處多而可偶焉。對與非對,不求統一,依調依境依情,能對則對,不必拘泥,活便活落活用。”(眾譜皆註明須對仗者除外)正如撰寫律詩,除中間二聯必須對仗外,若能做到四聯皆對仗,當然最好,但此屬額外,切勿刻意追求,要以内容、修辭為主,於詞體亦然。

話説回來,文學寫作沒有絕對通則,要多斟酌行事。擧一例,試讀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全文如下:

“西風來勸涼雲去,天東放開金鏡。照野霜凝,入河桂濕,一一冰壺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盡成悲鏡。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舊在許,也能憐天際,詩思誰領?夢斷刀頭,書開蠆尾,別有相思隨定。憂心耿耿。對風鵲殘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宮殿冷。”


此詞上片第七句第一字“更”和下片第八句第一字“對”,都是領格,若依《樂府指迷》之指引,該用去聲,史詞正合。筆者再翻了一下《欽定詞譜》於《齊天樂》詞牌下所擧之各詞例,上片第七句第一字和下片第八句第一字依次列出如下(順序依《欽定詞譜》):
周邦彥《齊天樂》:“歎.., 故..”、周邦彥《齊天樂》(另一首):“更.., 漸..”、吳文英《齊天樂》:“歎.., 怕..”、陸游《齊天樂》:“歎.., 況..”、姜夔《齊天樂》:“正.., 笑..”、呂渭老《齊天樂》:“稱.., 念..”、吳文英《齊天樂》(另一首):“度.., 但..”、方千里《齊天樂》:“看.., 記..”,
一一檢之,全都合,此時則宜按指引行之,因換領字較易,且對所領句之詞意、結構和修辭方面,影響不大,不須要作大修改。


鄭公子 發表於 2017-4-11 08:32:21 | 顯示全部樓層
「(宋)歐陽修《玉樓春》下片首句“闌干倚遍重來憑,淚粉偷將紅袖印”,其中“慿”字失韻,此處應用去聲字。亅

頗疑 “慿” 字可讀去聲,如粵語 “挨挨憑慿” 即保留了去聲讀音,又如程垓《折紅英》(即《釵頭鳳》):

桃花暖,楊花亂。可憐朱戶春強半。
長記憶,探芳日。笑憑郎肩,殢紅偎碧。惜惜惜。
春宵短,離腸斷。淚痕長向東風滿。
憑青翼,問消息。花謝春歸,幾時來得。憶憶憶。

“慿” 似應與下闋 “謝” 字同讀去聲,否則改用 “倚” 字即可避失韻,此處(《釵頭鳳》變體)用去聲字有史達祖同調詞可參照:

春愁遠。春夢亂。鳳釵一股輕塵滿。
江煙白,江波碧,柳戶清明,燕簾寒食。憶憶憶。
鶯聲曉,簫聲短,落花不許春拘管。
新相識。休相失,翠陌吹衣,畫樓橫笛。得得得。

盼方家指正。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7-4-11 17:48: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7-4-11 17:49 編輯

話説回來,文學寫作沒有絕對通則,要多斟酌行事。擧一例,試讀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全文如下:

“西風來勸涼雲去,天東放開金鏡。照野霜凝,入河桂濕,一一冰壺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盡成悲鏡。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舊在許,也能憐天際,詩思誰領?夢斷刀頭,書開蠆尾,別有相思隨定。憂心耿耿。對風鵲殘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宮殿冷。”


此詞上片第七句第一字“更”和下片第八句第一字“對”,都是領格,若依《樂府指迷》之指引,該用去聲,史詞正合。筆者再翻了一下《欽定詞譜》於《齊天樂》詞牌下所擧之各詞例,上片第七句第一字和下片第八句第一字依次列出如下(順序依《欽定詞譜》):
周邦彥《齊天樂》:“歎.., 故..”、周邦彥《齊天樂》(另一首):“更.., 漸..”、吳文英《齊天樂》:“歎.., 怕..”、陸游《齊天樂》:“歎.., 況..”、姜夔《齊天樂》:“正.., 笑..”、呂渭老《齊天樂》:“稱.., 念..”、吳文英《齊天樂》(另一首):“度.., 但..”、方千里《齊天樂》:“看.., 記..”,
一一檢之,全都合,此時則宜按指引行之,因換領字較易,且對所領句之詞意、結構和修辭方面,影響不大,不須要作大修改。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7-4-12 17:10: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7-4-12 17:19 編輯
鄭公子 發表於 2017-4-11 08:32
「(宋)歐陽修《玉樓春》下片首句“闌干倚遍重來憑,淚粉偷將紅袖印”,其中“慿”字失韻,此處應用去聲字 ...


謝謝 鄭兄指正!

經查《正字通》,“憑”字有一讀音為“病” ,敬韻,並舉“憑闌干”之例(元微之詩:上皇正在望仙樓,太真同憑闌干立)。又古“憑”與“馮”通(作“依靠”解時),查筆者所藏之《集韻》(摛藻堂本),“馮”亦有一讀音皮命切(去聲),映韻。如此,則歐陽修《玉樓春》下片“闌干倚遍重來憑,淚粉偷將紅袖印。蜘蛛喜鵲誤人多,似此無憑安足信。”中之第一個“憑”應讀去聲(粵音正是“挨挨憑憑”的“憑”),閣下的推斷完全正確,是筆者搞錯了。不過,“憑”雖可讀去聲,但此處用十二震韻(印、信屬震韻),與十三問或十四願(半)通用,但與敬韻(或映韻)不能通用,故仍屬失韻,然讀音倒相近。(“憑”的普通話母音是ing,“印”的普通話母音是“in”,粵音讀之亦是母音只差了一個g)

又及:原先對歐陽修《玉樓春》詞之評語已據此編輯更正。
鄭公子 發表於 2017-4-12 17:41:11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秋雁詞長詳析。
可能詞到底是以合樂為主的文學形式,所以限韻不如詩之嚴格,能披之管弦,歌者能歌就算完成,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又一體」。欽定或萬樹都是清代的東西,時詞的音樂部分已失傳,按譜填詞已非原樣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4-9-8 09: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