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7|回復: 10

[複製鏈接]
魯筆 發表於 2014-9-13 08:2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
啱啱睇電視.復旦大學校長講"何為道.形而上為道"
我冇墨水.唔識解.如果講 "路為道".咁就明嘞.
簡燕棣 發表於 2014-9-13 23:37: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簡燕棣 於 2014-9-14 08:59 編輯

或者這樣說你會明白。

道是無形無象的,道是完整,獨一和起始的意思。道有陰陽有正反,

正如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樓主| 魯筆 發表於 2014-9-14 01:06:10 | 顯示全部樓層
簡燕棣 發表於 2014-9-13 23:37
或者這樣說你會明白。

道是無形無象的,道是完整,獨一和起始的意思。道有陰陽有正反,

比復旦校長講得好
謝謝!!
簡燕棣 發表於 2014-9-14 05:54: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簡燕棣 於 2014-9-14 08:58 編輯

有宗教也是引用類似的說法宣揚宗教。說:我是道路,真理與生命,誰信了我〔指神〕便必能得救、、、。

如果解决不了死亡的問題,選一個正規;合自己文化;可埋堆又有歸屬感的宗教,都能升天堂矣。
鄭公子 發表於 2014-9-14 09:47:17 | 顯示全部樓層
形而上出自《易經·繫辭》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校長這句話,可能只是引易經給中國人所說的「道」下一個定義。
瀏覽了一下網上有關課題,覺得以下網站的說法或有助解答魯兄疑惑。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100542.html
 樓主| 魯筆 發表於 2014-9-14 21:4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鄭公子 發表於 2014-9-14 09:47
形而上出自《易經·繫辭》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校長這句話,可能只是引易經給中國人所 ...

謝謝兩位
兄台詳解.真大道也!!
秋雁 發表於 2015-4-21 14:2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5-4-21 22:15 編輯

在下想起,《中庸》有提到什麽是“道”(這是儒家對“道”的解釋)。以下引自《中庸全鋻》(子思著,東籬子譯,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第二版):

錢穆先生在一次名為《中國人的思想總綱》的學術文化講座中,曾這樣解釋《中庸》開卷的三句話:
“四書裡《中庸》的第一句,就說‘天命之謂性’。天命賦予你的,就是人之稟賦,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就在人之內有了一份天,即是說人生之內就見有天命,這不就是通天人了嗎?所以中國人特別看重‘性’字。我此次來講中國的國民性,就是這意思。為什么你的‘性’這樣,他的‘性’那樣;中國人的國民‘性’這樣,西洋人又不這樣。這需要拿天時氣候、山川地理、歷史傳習等種種,會合起來講。簡單說來,這即是所謂‘天命’。天在哪里?就在我本身,就在我的‘性’。我的性格,就是天的一部分,我們人就代表著天了。可是一個人只能代表天的小小一部分。你是一女子,便是天性之陰;你是一男子,便是天性之陽。人分陰陽,天亦分陰陽,如晝夜寒暑等。中國的陰陽家便喜歡從這里講。此處不詳說。”
“現在講到《中庸》第二句:‘率性之謂道。’‘性’可以講是天性、人性,‘道’亦可講是天道、人道。率,遵循義。遵循你的天性而發出的,便是人生大道,亦可說是自然大道。饑思食,渴思飲,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違背人性,就非道。魏晉清談講坦白,講直率,把你的內心坦白直率地表現出來,這就偏于道家義。儒家言遵循,工夫便要細密些。但儒道兩家還是一義,都是通天人。或許一個種田人比一個讀書人更能近于道家言的率性,而一個讀書人則需要懂得儒家言的率性。所以儒家要講修身,而道家在此則不多講。換言之,道家重在講自然,儒家則更注重講人文。率性之謂道,亦即天人合一。”
“現在再講第三句,‘修道之謂教’。人道需包括天地及社會人群,故需隨時隨群而修。周公所講的道,孔子出來修,以下仍需不斷有人起來修,此便是‘修道之謂教’。亦即是司馬遷所謂通古今之變。有變便需有修。但盡有修,還是這一道……修道之‘修’,有修明義,有修正義。周公講的道,孔子起來修正,又繼續有孟子、董仲舒起來把孔子之道修明修正。另一面說,莊子、老子亦來修正孔子之教。所以《中庸》開始的三句話,實是含義無窮。”
的確如此。這三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是它的含義卻極為深奧。它不是針對現象界所作的描述,而是基于長遠的傳統與獨到的見識,對于人性的本質所作的論斷。這是一種信念,但它不是沒有根據的信念,這種信念不是由經驗歸納而得,但卻可以用來說明人的主要經驗。換言之,人之所以構成如此的人類世界,既要求分辨善惡,又要求行善避惡,好像真有一種命令在其中主導,其原因正是《中庸》所要說明的。

點評

好  發表於 2015-4-24 07:36
秋雁 發表於 2015-4-21 14:28: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5-4-21 16:05 編輯

讀到錢穆先生對“修道之謂教”之解釋,在下(秋雁)想起:老子曾說“道可道,非常(恆)道”(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漢代為避文帝劉恒的諱,才改為“常”)。因而對這個“道”的解釋,要不停的修。正如錢穆先生所云“周公所講的道,孔子出來修,以下仍需不斷有人起來修。”
--共研。
秋雁 發表於 2015-4-21 14:28:47 | 顯示全部樓層
再引高忠信“滄海衡言“(《指南大道》第2期,2011年6月)對“道”的解説於下:

獨陽不生,孤陰不長,陰陽流動臻於平衡和諧,是謂道境,故《繫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天為乾為陽,而地為坤為陰,天地之道即陰陽之道。易經六十四卦中,天地為否卦!地天為泰卦!
乾下坤上為地天泰卦,何以地天為泰?彖詞說的明白:「泰,小往而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反之,坤下乾上為天地否卦,何以天地為否?彖詞也說的明白:「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而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
天尊地卑,乾上坤下,我人固知天地乾坤定位,乃人天倫理秩序之端緒。然而輕浮為天,濁重為地,若天愈高上而地愈低下,則相離而不諧(否)矣;如天地相交,風調雨順,則相合而和諧(泰)矣。
審辨自然之道,推論人情之理,皆不違天地陰陽之道也。

點評

好  發表於 2015-4-24 07:35
秋雁 發表於 2015-4-21 15:51: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5-4-23 13:26 編輯

《易經•繫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依在下理解,保持平衡也。人性,天性都是要臻於平衡和諧的。“饑思食,渴思飲,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也是要保持平衡也。“饑”了,就不平衡了,故思“食”;“寒”了,也不平衡了,故思“衣”,為要保持平衡也,餘類推。至於如何保持平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非恆久不變,故不可道(說)也。共研。

點評

好  發表於 2015-4-24 07:35
秋雁 發表於 2015-4-21 18:23: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5-4-21 18:29 編輯

“道可道非常道”的另一種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被我們誤解了
作為道篇首句的“道可道非常道”關係到對道的根本理解。幾乎所有現代的解釋都把它解讀為“可以說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或者非常類似的意思。這種解讀從老子原義上說恐怕是錯誤的。這種解法把老子博大的形而上學、政治與道德思想問題收縮為知識論問題,甚至是神秘主義知識論問題,從而導致對老子的片面和狹隘理解。按照老子思想的邏輯,“可道”應解為“可因循”。“道可道”的正宗含義是“有規可循之道”,其所指是倫理經術政教禮法以及各種操作規則、章程規制、日用技術等等那些能夠規範化、制度化、程式化的東西,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經》各章裏不斷反對的那些東西。老子反對刻板規範,反對墨守成規,推崇符合自然的那種無法固定化的、靈活彈性的、始終跟隨形勢而變化的道。有規可循之道屬於器的層次,是形而下的事情,無規可循之道才是形而上之道,是使一切有規可循之道能夠各就各位、各行其是、各得其所而且形成相互協作的萬變之道。
以上錄自:《江海學刊》2011年第1期 趙汀陽文

點評

好  發表於 2015-4-24 07:32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4-9-8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