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411|回復: 4

尾牙? 尾禡? 禡牙?

[複製鏈接]
京西道人 發表於 2010-11-26 01:5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之前,
曾見對聯中(依稀記得如此 但懶得再事翻查) 無鹽女詞長使用我台民間歲終祭典之 '尾牙'一詞,
貴地精通文字, 習俗之某詞長曾指說: 應作 '尾禡', 如此研究精神, 誠然可敬! 也使我耳目一新.
確實, 周禮春官注:'禡, 兵祭也, 田者習兵之禮, 故亦禡祭, 禱氣勢之十百而多獲.' 依此, 則 '禡祭' 為農業時代舊俗, 可以確定, 只是 '禡'字讀音如 '罵, 莫駕切, 去聲禡韻.' 或許與 '牙'字去聲韻屬同部, 然而, '牙' 讀去聲禡韻, 當作 '五駕切 讀如訝.' 兩者同韻而異聲, 何況我台俗讀 '牙' 之平聲 '音芽, 牛加切, 麻韻.' 實難與 '禡' 字同聲一氣.
經查, 有 '禡牙' 一詞, 蓋出師時祭名, 同屬軍中事, 宋史禮志: '遣右贊善大夫潘慎修出郊, 用少牢一, 祭蚩尤禡牙.' 封氏聞見記: '軍前大旗謂之牙旗, 出師則有建牙, 禡牙之事.' 由此推估, 所謂 '禡牙'者, 即是 '祭旗'之類, 如此, '牙' 既為 '旗', 或逕以 '牙' 稱此祭典, 亦屬可能, 是以, 竊謂 '尾牙' 一稱, 未必盡為非是.
另有一想, 或者, 今所謂 '尾牙' 者, 實際即是 '禡牙' 一詞, 蓋以世俗有邊讀邊, 或即讀 '禡' 作 '馬', 久之, 訛 '馬' 為 '尾', 遂成 '尾牙', 以我台或閩南部分地區 '馬' '尾' 讀音相同或相近故, 不知 貴地是否亦是如此?
當然, 以上推測, 語出不經, 姑妄言之, 聊資一笑耳!
任風塵 發表於 2010-12-1 15:17:15 | 顯示全部樓層

漢語文字,博大深邃,源遠流長,歷經演化。故於漢字研究,有些文字,非片面而單一可直繹。無怪外國人感學漢語,最難理解!

尤以廣東方言,其保留了六朝與古秦漢語之承,更不單祇從直線而可釋惑!故以愚見:漢字輯羅,字音可約定,但不能俗成。何以言此,舉如在避諱、風俗、譯語、特定、意義、方言、封邑、姓氏、等等。用音可因宜約定,是音隨義轉。但若該文字一旦離開所依附之範疇,便即要回復本音與義,此謂之不可俗成者謂也!若以粵方言學術而言,更應有一定的分水嶺。而以叟之陋識,邏輯理論上,「書語依辭彙,口語考方言,」不以一本通書睇到老而為之!況其他學術,亦皆如此。

例舉:就以“通書”這個“書”字而說,此因與“輸”字音諧,當時就有所避諱,口語便讀為(勝),故“通書” 這個“書”字,時人就祇讀為“通勝”。香港有地域,名“大嶼山”。因這個“嶼”字與“罪”音諧,當地人便將其讀為(如),取其如意也。故連後來新建成的“青衣大橋”,亦步稱之為“青嶼(如)幹線”。而舌頭之“舌”,又因與“本”或“折本”之音諧,時人改易為(利),故豬舌、牛舌,便稱之為(豬利)、(牛利),不作(舌)讀。“媽祖”的“媽”字,本音(嗎),但於風俗名諱,轉仄讀為(馬祖)。又“朱提”,銀的別稱,讀音為(書時)。繁于總總,不一而足!但當這些字一旦離開其所依附的辭彙,我等便要據義依回正讀矣!

禡:本音(駡)【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駕切。

源於《沿革三十六.軍禮一》天子、諸侯、將,出征類,宜“造禡”,並祭所過山川,作統軍元帥祭文。為行軍時於駐紮地祭神也。

《禮記.五制》禡於所征之地。〔鄭玄〕注:禡,師祭也,為兵禱。所祭對象,便是以山神,土地公等,以祐其出師之利也。

關於“禡牙”,又是另一辭彙。此“禡”亦音(駡),古時出兵行祭旗之禮。《封氏見聞記.卷五》軍前大旗謂之牙旗,出師則有建牙,禡牙之事也。

《宋史.禮志.二十四》太宗征河東,出京前一日,遣右贊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牙,就是祭旗的儀式。

概:以上所道之禡祭,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祭祀日期,不論何時,祇以忽發其事,而配合因事故而祀之。後此祭度傳入廣東後,粵人僅保留了“禡”之祭祀對象,並將此儀祭發揚光大。制定祭日,凡於每月初二、十六,皆為祭祀土地、門官、前後土等四方諸神。正常下每年便有二十四個祭日,有如廿四氣節。而每年年初二,第一個禡日,便稱之為“開禡”或“頭禡”,順序當然是二、三、....... 等等,到最後這個祭日,即十二月十六日,便被稱作“尾禡”了。凡此祭事,粵人統稱為“做禡”,稱名乃自“造禡”變易而來。而“尾禡”之謂:其中尚有一個關鍵原因,就其、祂不是每年一定祇得廿四個祭日,何解?因遇閏月年,便會出現有廿六個祭日,故以冠尾為結也!這並非由“禡牙”音轉而來可繹解,更兩下所祭祀對象與規制均異。

“做禡”的傳統習俗,於粵、港、澳至今,做生意的商戶,十分盛行。是拜祭神明、土地、地主等。
每月的農曆初二與十六,開舖做生意的人,為了祈求生意順順利利,都會選在這日拜祭土地公;同時做老闆的又會在“做禡”的日子慰勞員工,與他們聚首用膳,藉此聯絡同事之間的感情,一舉數得。

而所謂「尾禡」,是指每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這一天,通常開舖做生意的人都很重視這一日,會隆重其事的,拜門官,祭土地,以感激過去一年來得到土地公的庇佑,使生意有所收穫,同時又祈求來年生意能大展鴻圖。至於與員工的聚餐,一般會比平時的“做禡”較為隆重。

有關尾禡祭祀的時間及儀式:

通常會選擇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酉時(即下午五時至七時),作為祭祀的時間。

除拜祭土地公外,同時要拜祭地主、門官。及在門口與後門向屋內拜。

禡之讀音:

讀(牙)音,是粵方言語。

據《李氏中文字典》

音(駡)。義:1:古出師祭其所止之地。2:禡牙:古時出兵行祭旗之禮。

又音(牙)。義:粵,每月初二、十六日,祭名,商店“做禡”。

《商務字典》

音(駡)。義:古代行軍時,在軍隊駐紮的地方,舉行的祭禮。

又音(牙)。義:廣東舊俗,在陰曆每月初二、十六日所進行的祭祀。

山野之知,聊作話緣!徒教四方文士一哂。

魯筆 發表於 2010-12-1 19:23:26 | 顯示全部樓層
漢語文字,博大深邃,源遠流長,歷經演化。故於漢字研究,有些文字,非片面而單一可直繹。無怪外國人感學漢 ...
任風塵 發表於 2010-12-1 15:17



    莫問資料如何搜集.整理.光說打字也暈了.
學習!!問好!!
 樓主| 京西道人 發表於 2010-12-3 06:01: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京西道人 於 2010-12-3 06:09 編輯

多謝 任詞長解惑!
其實,這風俗當不止粵東港澳,我台也如是,想來閩南一帶應也如此!所以,'禡'字若有'牙'音,應當並非粵語專利,尤其,粵東與閩南交接,韓江兩岸,閩粵多種語言交會,應該會有相通處。
我寫這文,純粹是針對'尾牙'以及'尾禡'的推估。
至於以'禡'為'牙',這些都是後話,習俗踵事增華,由少而多,遂至殊分頭尾,然此後世之俗也, 先生所論,所謂以今証古,雖然資料豐富,亦未必合於原始。
由'禡牙'一詞而推估或許訛'禡'為'馬'而成'尾',確實並非我所欲說的主題,只是一時興起,附帶所及,其真正的目的仍然在於'尾牙'?或是'尾禡'?
'禡祭'固然,然則'禡'字若有古音為'牙',何以未見於古之韻書?而獨見於現代之字典?
因此,或許,'禡牙'之祭即所謂'祭牙'之禮,逕取'牙'字為此祭典之稱,並非全無可能,當然,我說自屬不經,聊資談助,以博 詞長一笑耳!
任風塵 發表於 2010-12-7 12:11: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任風塵 於 2010-12-7 12:15 編輯

多謝京西詞丈,詞丈所狐,雖說憑空,但並非無的。在於研討,不妨各抒已見,互動而已!

上文開言,已約略闡述字音演化論點。打從採用字說,文獻及粵港澳地方,“做禡” 本字都是使用此“禡”字,起碼通書是如此。而是否讀(牙)音,君不聞人們都是這讀。相信已是約定了!寶島與港澳,雖然都是使用繁體字,但嚴格來說,亦有小別。貴方用的是“繁體”,而港澳用的祇可說是“正體”!且文法亦有別,稱物亦有異。例如有生果名,港澳叫“菠蘿”,貴處稱“鳳梨”。我處叫“橙”,貴處稱“柳丁”。
故從背景、文化、生活、習俗、歷史,貴處於此辭,使用“牙”字,有否因音配字,豈無可能。就見於網上,有臺文者論“年”文中,便提及“尾禡”,
謂:“尾禡”俗寫“尾牙” 了。亦有另文“尾禡”論音,其文:“禡”讀音(牙)等。於此可既知貴地部份人於此辭彙,“禡”亦是讀作陽平,但是是否已約定俗成,於有關辭彙使用上、皆以此“牙”字為書上用字,還是祇個別因音配字之誤,這就不得而知了!期於論事,冀可補愚之陋!

又貴處若文字書本引辭,正體是採用“禡”字,而民間口語習慣讀(牙)而易「牙」。這長久以來,“禡”字讀平聲,此非無中生有。

而所述此字讀平聲,尚無古書引據。於此可以說:粵方言字,部份讀音源於古音,但部份則因環境變調而成。例:廿四氣節中之“驚蟄”之“蟄”字,粵人就讀為(直)音,與本音(蛭)異,古典亦未蒐此音。究-粵音是否真的是無據可依,此又非也!其可從一些廣東通志、嶺南舊拾等諸如此類鄉藉,可以找到。例:粵人謂鼻不通暢,為“ 鼻”,說人不懂變通,牛皮燈籠,謂之“塞”。粵人聽之,十分傳神。而此字在眾多字典及古藉上,均無(萌)之注音,惟在《番禺縣續志》,便可找到。


   


後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4-9-8 08: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