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714|回復: 4

德道經

  [複製鏈接]
秋雁 發表於 2016-12-21 17:2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6-12-21 17:29 編輯

德道經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王道士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發現藏經洞,內除有大量佛教典籍外,還有很多其他古籍,包括甚多《道德經》之抄本(簡稱敦煌本《老子》)。令人詫異的是:這些抄本中多以《德經》為上卷,《道經》為下卷,與傳世之《道德經》不同,傳世之《道德經》是以《道經》為上卷,《德經》為下卷的。

1972年和1973年分別出土了銀雀山竹簡《老子》和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其中有甲、乙兩種版本),均判定為漢文帝十二年(西元前168年)以前的抄本,比敦煌本還早八百多年,亦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又北京大學所藏西漢竹書《老子》亦如是(西漢竹書《老子》有上、下兩篇的篇題,其《上經》即為傳世本所稱之《德經》,《下經》即為傳世本所稱之《道經》)。這樣的排列特別地揭示出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義,最能體現老子的思想。因此,不少學者認為《道德經》其實應改稱為《德道經》較宜,於是,《德道經》這一名稱得以確立,尤其用以指這些《德經》在前的古抄本。當然,如用《老子》稱謂,則可完全避免這些爭辯。

除了熟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本來應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因避諱漢文帝劉恆而改“恆”為“常”)外,這些古本還給幾千年來《老子》的研究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光明。
例如:
“國有利器,不可示人。”(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前人之研究:
謙之案:韓非喻老引「邦之利器」,六微篇引「邦」作「國」,「國」字是也。莊子胠篋篇、淮南道應訓、荀子正名篇楊倞注、淮南主術訓高誘注、文選關中詩李善注、後漢書翟酺傳、杜篤傳均引作「國」。又說苑君道篇引作「國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據此,知宜作「國」,不作「邦」。王先慎、劉師培謂「國」字為「邦」字諱改,於他章則然,此則不可一概論也。又說苑君道引作「不可以借人」,此與六韜守土篇「無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則為人所害,而不終其世」,均用「借」字。又淮南主術訓「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高誘注引老子曰:「國之利器,不可以假人。」假亦借也,疑老子古本有「借」字者。
今審視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對照句為:
“邦利器不可以視(示)人”(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可證前人判斷之誤。
又如:
“大道癈,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前人之研究:
羅振玉曰:此三句「廢」下、「出」下、「和」下,廣明本均有「焉」字。下「國家昏亂有忠臣」,「亂」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見。謙之案:室町本有「焉」字,與廣明同,「亂」下亦有「焉」字。
今審視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對照句為: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智)快(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畜(孝)茲(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可證前人判斷之誤。

下面列出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和北大所藏西漢竹書《老子》三個版本之背景分析、書體和抄寫年代判定依據,並分別列出各本之德經第一章和道經第一章的内容,予讀者領略和比較一下三者之異同(筆者手邊僅有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和北大所藏西漢竹書《老子》,沒有銀雀山竹簡《老子》版本):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 - 馬王堆漢墓三號墓中出土
書體:介於篆隸之間
年代:秦末
推定根據:內文沒有避漢高祖“邦”字之諱,因此抄寫年代應在劉邦在位之前。
德經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彼)取此。”
道經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門】。”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 - 馬王堆漢墓三號墓中出土
書體:隸書
年代:西漢初(劉邦在位時期)
推定根據:內文避“邦”字諱(改為“國”),但並不避漢惠帝“盈”和漢文帝“恆”字諱,因此抄寫年代應在劉邦在位時期(後世抄本有將“盈”改為“滿”,“恆”改為“常”)。
德經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也,上德〈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句(后)仁,失仁而句(后)義,失義而句(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泊(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罷(彼)而取此。”
道經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觀其妙];恒又(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又玄,眾眇(妙)之門。”

西漢竹書《老子》(簡稱“漢簡《老子》”) - 收藏於北京大學
書體:隸書
年代:西漢初(劉邦在位時期)
推定根據:內文避“邦”字諱(改為“國”),但並不避“盈”、“恆”字諱,因此抄寫年代應在劉邦在位時期。
德經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乃(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忠信之淺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被(彼)取此。”
道經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殹(也);名可命,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以觀其所僥(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又)玄之,眾眇(妙)之門。”




鄭公子 發表於 2016-12-23 07:40: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鄭公子 於 2016-12-23 17:34 編輯

1993年出土的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老子》,與帛書《老子》、今本《老子》比,有很大的不同。竹簡本德字凡八見,而只有十三章有道字,沒有德經、道經的分界;有學者論述其思想內容時,也先德後道。
有意見認為,楚簡類《老子》是老聃(即孔子問禮之老子)之《老子》,成書於春秋末期,帛書、今本類《老子》是經過太史儋繼承發展改造後的《老子》,出於戰國中晚期,改造後多矛盾、憤激而針對儒家之言。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6-12-25 16:43:42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 鄭詞長補充。
鄭公子 發表於 2017-1-23 10:43: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不過,相比之下,愚見以為還是稱為《道德經》比較合適,德出於道,道才是本,所以各本《老子》都有说到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文字大同小異)" 老子的管治思想是:道→德→仁→義→禮,禮是不得已的方法。從推崇道家思想的《淮南子》查得: "是故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鉤,仁義為餌" (俶真訓) "率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後貴仁,道失然後貴義,是故仁義立而道德遷矣。"(齊俗訓)   漢初人道德並稱時,已先道後德。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7-1-24 17: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亦有道理,且已成習慣。附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4-9-8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