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找回密碼
 申請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848|回復: 3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複製鏈接]
秋雁 發表於 2016-7-5 18: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兩句出自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此從《文苑英華》,各本省稱《滕王閣序》)。

據張仁青《歷代駢文選》(台灣師範大學1963年版)講述,時閻公來督洪州(即洪都,今屬江西南昌),其婿吳子璋能文,令宿構閣序,計劃於九月九日宴僚屬時出而誇之。該天閻公以紙筆遍請賓客為閣作序,客莫敢當,當時王勃亦有與會,至勃慨然不辭讓,閻公瞿然拂袖去,乃令人伺其旁,俟下筆即報。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笑曰:“老生常談耳。”次云:“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曰:“故事也。”又報云:“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公聞之,沉吟不語。俄而數吏沓報至,公即頷首而已。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瞿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頃而文成,公大悅,遂與極歡而罷,臨行並贈以五百縑。(事見《唐摭言》與《新唐書‧王勃本傳》)

張仁青評此二句為“氣象高華,神韻緜遠,其為千古絕唱,固已母庸置喙。”但其骨格並非王勃首創,乃化自梁 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相傳王勃死後,常於湖濱風月之下,自吟此二句。有士人泊舟於此,聞之,輒曰:“曷不去‘與’、‘共’二字?乃更佳。”勃大悟,自爾不復吟(見章豈績《思綺堂文集‧卷六》)。評者大概認爲‘與’、‘共’二字稍含合掌之意吧。清 孔廣深則認爲“若刪去‘與’、‘共’二字,便成俗響矣。”(見孫星衍《儀鄭堂駢儷文序》)由此可見,文學評論,並無一定客觀標準,見人見智。

《歷代駢文選》所載《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附有平仄格律(於字旁),並標示律中可拗之處,誠為駢文寫作初學津梁,真難得也。張仁青云:“四六通篇句法,理應平仄相銜,與律詩律賦同體,唐以前不盡然者,法未備也。唐以後間有不然者,如律詩中之拗句也。”

宋雲彬《中國文學史簡編》:“從六朝到唐,詩文都向駢偶一方發展,不但做律詩要約句準篇,有一定的格調,文章也由駢儷而進展至四六,成爲一種嚴格的公式。但一種文體成了公式,那種文體便開始衰退了。”這說明了創意不甘於永遠困在同一框框内,最終一定會脫穎而出,進入另一個層次。好比一個遊戲,若玩法沒有很多變化,玩者很快就會玩膩,要轉換另一個遊戲了。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7-4-17 17: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宋朝詩人吳潛亦有一首詞描寫滕王閣的,就是《滿江紅•豫章滕王閣》,全文如下:

萬里西風,吹我上、滕王高閣。正檻外、楚山雲漲,楚江濤作。何處征帆木末去,有時野鳥沙邊落。近簾鉤、暮雨掩空來,今猶昨。
秋漸緊,添離索。天正遠,傷飄泊。歎十年心事,休休莫莫。歲月無多人易老,乾坤雖大愁難著。向黃昏、斷送客魂消,城頭角。


上片重在寫滕王閣的景色,下片重在抒情。上片引用王勃的典故:傳說他在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之以神風,使他一夕行四百餘里,後來遂有 “時來風送滕王閣” 之民諺。“萬里西風,吹我上、滕王高閣”就是引用這典故,用得極為生動,也極有氣勢。楚山指西山,楚江指贛江。
“何處征帆木末去,有時野鳥沙邊落。”這兩句對仗雖工整(限於詞的格律,腳不一定是平仄相對),可惜出律,“木”字處須用平聲字(證之《欽定詞譜》所擧諸例,無一例外)。即使宋代詞人,作品亦時有出律,内容為主要考慮,此又是一明證。
“近簾鉤、暮雨掩空來”化自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句“珠簾暮卷西山雨”。“今猶昨”謂與當年王勃所見情景相同。
鄭公子 發表於 2016-7-6 12:55:17 | 顯示全部樓層
一成不變依足「文法」的語言必須蛻變才可以保持活力。以下一段引文或可作注腳 :

「……任何語言都有語法規則覆蓋不到的地方,這些例外或者說不精確性,讓我們的語言豐富多彩。雖然正統而教條的語言學家傾向於把這些例外作為“病句”,並且有的人畢其一生的精力來消滅病句,純化語言,但是事實證明這種工作是徒勞的。莎士比亞的作品在他的時代完全是通俗而大衆化的,其中包括大量違反古語法的名句,那個時代就開始有人試圖完善(其實是篡改)莎士比亞戲劇。可今天這些語言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成了經典,而試圖完善他著作的人却早已為大眾遺忘。」 (吳軍著《數學之美》第二版頁13,人民郵電出版社)

作為「格律派」代表的著名詞人姜夔創作了許多新調,也就是「不甘永遠困在同一框框內」的體現吧。格律只是最基本的層次。再說撰聯,「“從寬”並非“出格”……可以感悟到“從寬”之難度更大、要求更嚴,當屬更為高級、繁複的層次,誠如現代學者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所說的”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按”基本規則”撰聯,”從法而入”,在形式上固然工穩,但過於拘謹、呆板,往往束縛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達。而善於”從法而出”……便可進入滙古通今的境界,這才是楹聯創作的最高境界……」 (葉子彤解讀《聯律通則》,見互聯網)
 樓主| 秋雁 發表於 2016-8-7 17:58:13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 鄭詞長補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澳門中華詩詞學會

GMT+8, 2024-9-8 09: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