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加入
搜索
查看: 468|回復: 0

澳門新橋之戀

[複製鏈接]
xweb 發表於 2011-11-18 20:5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渡船街攤檔林立
如今遊渡船街,不見渡船,只見車輛,不見溪流,只見街道,而在狹窄街道兩旁,聚集了無數攤檔及小商店,價廉物美,就算你不打算購物,逛逛小店,跟商販們談天,總勝過困在冷冰冰的商場內。

到了晚上,更可光顧著名的蛋茶,檔主晚上11時後才開檔,先做蛋茶,每日只限60碗,12點後賣燉蛋,吸引無數為食一族前來光顧,因此經常排長龍,不過現時未必晚晚開檔,能否一嘗,就要看彩數。

永樂大戲院見證歷史
逛完渡船街,下一站是永樂大戲院,建於1952年,由當年知名人士何賢、馬萬祺、陳直生等發起興建,是每年國慶大會的舉行場地,亦曾放映愛國電影,當年大批港人專程乘船來澳欣賞《白毛女》,更成為一時佳話。

戲院於1957年加建大舞台,經常有粵劇演出,成為當年澳門少有的大型表演場地,中國民間藝術團在1978年到此表演時,便曾哄動港澳及東南亞。後來澳門戲院業漸走下坡,但永樂戲院仍繼續營業至今,當然,如今上映的不再是《白毛女》,但這座歷史建築,本身就是一齣反映大時代變遷的史詩式電影。

從一九五二年迄今,永樂戲院成為每年國慶大會舉行場地,這座建築,本身就是一座歷史文物。可惜一九九五年,永樂耗資了二百多萬元巨資進行大裝修,抹去了歷史的軌跡。


蓮溪廟飽歷風霜
繼續前行,就來到蓮溪廟。此廟位於大纜巷,創建於清朝道光十年,昔日這一帶多屬茅舍,常有火警,居民便在溪畔建廟以祀火神,虔奉北帝、華光、財帛、華佗、文昌諸神。同治年間受颱風破壞,其後重修擴建,增闢觀音、金花兩殿。

自傍晚開始(5時至11時),蓮溪廟一帶就成為集娛樂、文化、購物於一身的蓮溪市集,攤檔逾百,商品琳瑯滿目,包括玩具、服飾、古玩及家庭用品等,而大纜巷更被稱為「蓮溪食街」,大家在此可品嘗粥粉麵、雞絲翅以至各式東南亞美食,而每逢星期六、日,更會舉辦粵曲表演,論熱鬧之程度,不比香港廟街遜色。


消防局博物館 南歐風味

剛剛說過,蓮溪一帶,火災頻生,不能單靠上天保佑,還要大家努力。想了解昔日的消防設施,建議大家參觀消防局博物館,此館位於連勝馬路和鏡湖馬路交界之消防局指揮大樓內,建築物建於1920年,具有南歐風格。而博物館則於1999年開幕,分兩個展廳,展品超過700件,其中最吸引的,就是兩部曾為澳門服務過的古董消防車,此外,還有舊式頭盔,消防制服及各式各樣的古老救火工具。


消防局博物館
地址:澳門連勝馬路2~6號

網址:www.fsm.gov.mo

鏡湖醫院
地址:鏡湖馬路
鏡湖醫院看國父銅像

看完「新橋版」《烈火雄心》,緊接便是《妙手仁心》了。鏡湖醫院位於消防局博物館旁,門前有國父孫中山先生銅像,歷史紀念館位於鏡湖醫院內,二零零一年擴建落成後比原來大了四倍,紀念館兩翼樓層地下為展覽廳,擺放了珍貴的碑誌、牌匾、中藥工具等展品。最特別的是,兩扇黑漆的大門後,重現昔日廟堂式的鏡湖醫院門樓,據說這對重逾百斤的大木門,為柚木製造,有數吋厚,以前無人理會,連同一塊光緒十年刻著「炙光希義」的牌匾也棄置在洗衣房裡,紀念館擴建後,此大門及不少有價值的珍貴文物都得以重見天日。
紀念館外的花園,經過專家設計,小橋流水,綠草如茵,有關醫院的碑誌,同時鑲嵌在花園兩邊樓壁上。

鏡湖醫院,這是於一八七一年(同治十年),由各界慈善人士共同出力籌建而成。一八九二年秋,孫中山自香港西醫學院畢業後,應澳門鏡湖醫院之邀至澳門行醫,成為澳門首位華人西醫。同年十二月,孫中山向鏡湖醫院借銀在門大餃(今草堆街八號)開設中西醫局,自己掛牌行醫,並兼任鏡湖醫院義務醫席,暗地裡則開展革命宣傳活動。

  



索菲特酒店 俯瞰內港
新橋區一帶,沒有大型酒店,幸好距新橋區不遠的內港,近年不斷發展,其中剛於8月開業的十六浦索菲特酒店,便是以古蹟十六號碼頭的古老鐘樓作中心,佔地超過兩公頃,樓高二十層。

酒店屬新建,設施完備,但難得仍保留昔日的韻味,附近又是澳門著名的內港、新馬路、福隆新街一帶。408間房都設有特大窗戶,居高臨下,除可俯瞰優美的內港海景外,亦可飽覽四周古色古香的建築,新與舊,融合得天衣無縫。

地址:澳門內港巴素打爾街

房價:高級客房M$1,350起、華麗套房M$4,150起

網址:www.ponte16.com.mo




何謂新橋?
新橋,位於澳門西北,原是澳門一道橋樑的名稱。打纜前地四圍之區域,區內本有一溪流,名為蓮溪。往昔有一道小橋,橫跨蓮溪,後當局另建拱橋,故稱為「新橋」,在這橋附近之街坊便稱為新橋坊,如今橋樑已毀,但居民仍沿用作地名,亦即今日的「新橋區」。


昔日新橋區內,本有一道溪水流貫其間。從前澳門地形,宛似蓮花,有蓮島之號,稱之為蓮花地,故其溪水亦名「蓮溪」。蓮溪是濠江之流,自澳門西北流入,灌溉新橋區一帶田地,是農民的水利。

新橋於清朝同治年間被葡人佔領後,田畝園地,漸被填平建屋,而蓮溪亦於1930年前後被填成馬路。從前隴畝阡陌之處,今改稱「田畔街」;昔日蓮溪水道,渡船小艇灣泊處,今則改稱「渡船街」。

三盞燈
在新橋區的三盞燈附近。一九一九年左右,澳葡當局拓展新橋區,規劃三盞燈附近的馬路線,以三盞燈為中心,四通八達。

當時三盞燈是新橋區中最具歐陸色彩的地方,四面花園洋房,圓形地中間建有葡式古老街燈,路邊種有鳳凰木,樹下設有紅色長椅,供途人休息。
六十年代由於東南亞政局變化,大量華僑移居澳門,聚居三盞燈,此地遂成「僑村」。隨著地產起飛,拆舊建新,三盞燈已面目全非,變成熱鬧的商業區,其後三盞燈中間的圓形地範圍擴大,成為一個小廣場了。


紅街市

紅街市位於提督馬路與高士德馬路交界。
澳門的街市都由市政廳興建的。由於當時人口不多,所以初期的街市規模不大,比較簡陋。五十年代的澳門,有六座街市,分別是營地街市、下環街市、柴船頭街市、沙梨頭街市,新橋街市和雀仔園街市等。

新橋街市,幾經變遷,最後併入紅街市。因該街市的紅磚外牆被市民稱為紅街市,正式名稱是提督街市。紅街市大約於一九三六年落成,為一售賣菜蔬副食品的公眾市場,具有南歐建築風格,大樓為兩層建築物,平面為兩軸對稱佈局,中間是鐘樓,四個角落各有角樓,為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已被澳門特區政府列為受保護的文物建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Xwebs & You (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由於討論區是受到「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站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

GMT+8, 2024-6-26 19: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