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中旬,浙江衢州火车站。广播里重复播放着磁性的女性声音:各位旅客,开往杭州的5016次列车就要出发了,请离开站台黄线以外......
就在车厢门将要闭合前,月台上站了很久的一个男人像疯了一样冲上车厢,一把将小雅从一个男子手里夺了下来,头也不回的跑出车外,和另一个女人逃跑。火车里的男子站起身来想追上去,可这时车门已经关闭了。他只好坐回车位上打开窗,看着他们跑远。车子向杭州方向驶去。
“放开我,放我回去,我要回家!呜...呜...”女孩小雅的哭叫和求救声还在男子耳边不停地回荡,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震惊了车厢里所有的乘客,人们瞪大好奇而惊愕的目光纷纷投向了男子。男子低下了头去,一副尴尬不安的表情出现于众人面前。他心里想着:这桩事情竟然弄成这样,回家怎么跟爹娘说呢?没想到这次来这里却上了他们的当。
旁边坐着的一个乘客好心安慰了他之后,这个男子释然地说道:“抱走孩子的人是她父亲,亲生父亲。”从他口中,一个令人为之动容的事情出现于眼前。
二
1998年,六月的某一天。江南某个小村子里这年发生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夹杂着泥沙和草木垃圾的江水在钱塘江上游支流里一泻千里,肆无忌惮地冲毁了对江山的泥筑堤坝。江北是山,江南却是一个几百年的老村子。村里老老少少的人们连夜不停的奔赴于抗洪抢险第一线,男人们挑着或背着一个个泥沙袋,奔走于江堤上下。村里的的人们在水位与江堤平行的时候,收拾家中细软,连夜拖儿带女,撤离村子。只留下看守的部队和村里的男人们,往日的平静和安宁不复存在,村子上空笼罩着像末日来临那样紧张恐惧的气氛。
洪水最后退却了。江堤得以保住,没有崩溃。但这次的教训让村里的人们,深刻地体会到必须垒高江堤和用坚固的水泥石块才能保障村里的人和牲口的安全。江水退平后的一个月之后,村里来了一伙驳石坎为生的男青年。这支队伍中有一对不起眼的年青夫妻,女的已身怀六甲,挺着肚子走在丈夫旁边,男人牵着她的胳膊,女人脸上流淌着黄豆大的汗水。他们是从遥远的衢州山区远道而来。
杭州的夏天是分外炎热的。一群人住在村子里的老旧房子,临时搭建了些工棚,用来存放工具。白天男人们到江边工作的时候,女人们负责洗衣做饭,端茶递水等繁琐杂务。不久的一天夜里,这对夫妻迎来了新的生命--小雅。小女孩生下来就十分讨人喜欢,白白的肥嘟嘟的小脸蛋和胳膊腿不停地摇晃着。可无知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来的并不是时候。
工地里由于繁忙,人员之间陌生又繁杂不便,小雅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不到两个月就把她交给了村里一对夫妻代为照顾。
这对老夫妻已经是四十开外的中年人。大儿子已经在外工作,小的还在读中学,平日寄宿在学校里。他们对父母“领养”这个女婴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意见。村里人都知道他们一直以来就想要有个女儿,自从有了这个孩子后,女人买了奶粉,尿不湿。孩子饿了她就手忙脚乱地给孩子喂奶,喂稀米粥,渴了就喂温开水;病了就找镇上好点的医院去看;冷了就给她盖上薄毯子。夏天炎热,孩子身上长满了红红的小针头一样的痱子,他们又给她去电器店买了昂贵的空调。两个人一天到晚忙活个不停,心里却乐得开了了花。他们感觉着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年轻夫妻时候的模样,盼望着孩子能一天天健康长大。
村里有人笑话他们说:“你们对自己儿子也没这么好啊,真倒是想不通,又不是你们亲生的,老都老了,何苦呢?”对于村里人的不解和嘲笑,他们充耳不闻。孩子才是他们生活的重心,这或许是上天恩赐给他们的。
三
刚开始的时候,小雅的父母还给他们一点钱作为孩子的生活费用。几个月后,他们在这个村里的工程完成了,就沿着江堤往前推进。工作上不方便带着孩子,孩子被落在了这里。走了之后的头几天里他们还会偶尔打个电话来问问孩子的近况,到后来就不闻不问,甚至连生活费用也分文不给了。
两位老人并没有半句怨言,照样当是自己的孩子那样照顾着小雅。当小雅会叫妈妈,爸爸的那一天,两人苍老的眼中激动地流出了泪花。孩子总算会叫人了,她长大了。在他们默默而真心实意地付出中,她长得健康而活泼。小雅长到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听见村里人说起:她不是人家亲生的女儿,迟早要被送回去的。她听了之后,似懂非懂的她回家就哭着对妈妈说:“阿娘,我不要回去,你千万别把我送回去,我不想要不认识的爸爸妈妈。”说完,妈妈的眼睛潮红潮红的,不停地点头说:“不送,不送,你就是我的亲生女儿,雅儿最乖了,娘最疼你的!”边说着边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小雅才渐渐停止了哭泣。妈妈却也流出了矛盾而心痛的泪来。
小雅的亲生父母回到了老家衢州,那是在山窝窝里。贫穷落后的大山里,新一辈要想富裕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力气来挣取生活。穷归穷,他的父母却只有他一个独子。得知他们已经在外生了女儿后,脸上丝毫没有高兴的神色。年老的父亲下了命令:我要抱孙子!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夫妻俩本来就忙于工作,碍于大人的面子,就没有去接回这个孩子。他们在想还是努力工作,等生了男孩,再想办法去接回女儿。这也就不违背了大人的意愿,也不违反计划生育规定,所以在当地他们对自己已经有女儿的事情只字不提。小雅的妈妈最舍不得女儿,毕竟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但她只有听丈夫的话,不能作别的想法。
四
小雅长到六岁的时候,背上了小书包,开始在学校里读书学习。她的成绩优异,班上的孩子和老师很喜欢她。小雅养父母的大儿媳妇生了个孩子,本来这才是他们的亲孙女。他们却并没有停止对小雅的照顾和付出。
大儿媳妇心生不满,开始怨怪他们:“自己的孙女儿不看着,却对个外路佬的孩子这么亲,你们是老糊涂了!”“快把她送走了才是,要不我搬出去算了,反正跟你们两老住一起也没得照顾。”
这一次家里吵了起来。大儿媳妇数落着两老,大儿子像焉了的茄子站在一边不吭声。
“你自己还年轻,可以照顾小孩的。雅儿自小没了爹娘,多可怜的孩子,我们对她不能不管的。”大儿子的娘说着。
“要走就走,没人拦着你!”大儿子的爹来了火爆的脾气。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媳妇竟然是这么冷酷无情而又自私的人。
大儿媳妇那天大吵了一顿,闹得天翻地覆之后离开了家。抱着孩子在外面租了房子住了下来。大儿子在外过了不久,也搬了过去。
“别说是人啊,就算是养只动物几年下来能没感情吗?他们(大儿子和儿媳妇)怎么就不为我老人家想想。这么几年下来,我容易吗?”事情过去后,他跟同村的邻居这样讲起那件事情。叹口气后他说道:“其实你不知道,我们两人也孤独啊!儿子大了翅膀长硬了,就走的走,出外的出外。只有小雅,虽然我们辛苦了点,但只要能看见她活泼可爱的笑脸,听她喊我们一声爸爸,妈妈,我们再大的苦头和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小雅的亲生父母在村里盖起了洋楼。经过几年的打拼,家里条件有了好转。他第一次来杭州的时候是领着一班小弟兄挤大客车来这里的,现在的他已经有了豪华的进口轿车。除此之外,他已经有了个儿子。这时候的他们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女儿,这年小雅长到九岁了。他们常常打电话来,问及她的情况,还要了她的照片。憨厚的养父母在他们多次要求的情况下,最终答应了让小雅跟他们过上几天。并说好等孩子开学了要送回来。如果知道最后的结果是这样,那天他们是绝对不会答应孩子跟着他们走的。
五
2007年8月,平静的村子里来了一辆黑色轿车。车上走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小雅这时候正在江堤上跟小伙伴们玩着,她并不知道这时候向她走来的人就是她的生身父母。她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女儿。
年轻女人蹲下来:“孩子,我是你妈妈,我是你的妈妈呀!”
“你是谁,我可不认识你啊!”小雅睁开了大大的眼睛,奇怪这村外来的陌生人。旁边的男人也走了过来,还伸手要来拉她,她害怕了就一溜烟似地跑回了自己家。
他们俩来到了小雅家。来到这里的他们却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要求,软磨硬泡地跟老人说着......
“我给你钱总行了吧,每年的生活费用我补偿给你,现在我条件好了,是把女儿接回家的时候了。”年轻妈妈这样对老妈妈说。
“她又不是可以用钱来买的,我们也不是为了钱,我们是真心喜欢她。从来对她没有不好,就算我求你们了,让她在这里生活吧。”老妈妈哀求着:“她也喜欢跟我们在一起啊。”
“不行,你们没有资格领养她。再说了,你们没有办理领养的手续。如果按照法律,她毕竟是我们亲生的,法律总是站在我们这边的。而且你们年纪也大了,不能给她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不答应的话,我就告你们。”年轻的爸爸口中振振有词地说着。
村里有人劝慰着两个老人:“算了吧,让他们去吧。”
“都说了是别人家的孩子,你们到头来就是这样--竹篮打水,一场空。”
“算点钱,就好了。不能白白地养这么大就送人了!”
......
老人总算同意他们带孩子去过上几天。这天小儿子带着小雅坐上了去往衢州的火车,但她再也没有跟着自己的哥哥回来。
后记:
九岁的小雅后来在衢州跟自己的亲生父母生活在了一起。一年后父母带着她回杭州的小村里探望她的养父母。见面的时候,她流泪喊着:“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我能不能不走啊?我真的很想念你们。做梦的时候也常常能梦见你们......”
小雅的父母跟两老人常有往来,后来结成了好友。宽容的老人原谅了他们的欺骗,他们没有念过书,也不懂法律,更不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更没有收取他们一分钱。或许在道德和法律面前,对和错往往是矛盾并存的,人性总是如此的错综复杂。而孩子却是脆弱无辜地承受着大人给予的一切,不管是爱还是爱中有恨。这未经法律授权的“领养”,却比抚养一个孩子的成长付出了更多无私无尽的关怀和爱。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信还会有连绵不断的思念延续着。
等小雅长大了,也许会回来这个她出生的地方,她曾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这里有深爱着她的爸爸和妈妈在期盼......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