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大堆头衔:学者,大师,名人等等称号之后,不同的体制和文化背景,不同的需要造就了不同的人。说真话往往冠以幽默或嘻笑的方式,说假话却要装得一本正经。虚伪是否是人的劣根性之一。看两岸学者,有人未必同意我这称呼,更多的人认为他们只是名人,因为常常看到他们在媒体上,表现出色,风头与明星相去不远。
在学者多如牛毛,假话满天飞的时代。又有多少个人肯安静下来,十年磨一剑,类似苦行僧那样去做学问,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在渐渐蜕化变质。坐不住的人,写不出有深度的东西,文化与娱乐等同的时候,也是文化的危机产生的必然趋势。
看到李敖的节目是在前几年,那次对他说的如对台动武只需要先打台湾的电塔,一个台湾人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多少是有趣的事情。台湾学者李敖新近承认自己有情人,而且是他的学生,青春少艾。他又承认他看过饭岛爱的影片,直接评价说艺术含量不高,太俗太滥,用艺术的眼光去看这些,敢说的名人中恐怕只有他一人。他又在北大演讲前叫主办者不用担心,因为他也很爱国。他爱的国不是台湾而是中国。去年他还说要出书,据传是“很黄很暴力”的书,放言80岁以上与未满18岁的人都不能看。而据他前妻对他的评价,说他其实是个很一本正经的人,远远没他口花花说的那样厉害。那么,作为学者也是人,是人就自然有七情六欲,或者是他不需要掩饰太多,将做人与做学问分开来,一方面也满足了听者的好奇心,听他说事情的时候间插点黄段子,不至于你听得昏昏欲睡。低俗与否且不去说他,简而言之他至少不虚伪。李敖的言语和风格总是给人一种真诚,是一个愿意说真话,哪怕拿自己开涮的人。他的坦率正是某些国内知名作家或学者严重欠缺的。
再说国内知名人士余秋雨,为什么说他是知名人士。这与含含糊糊的名人不同,含含糊糊的名人从不会在世时被人看重或称为大师,像新近去世的季羡林。有几人知道他生前著作等身。但他就从不说自己是大师。余从前段时间的情感危机中走来,从假捐门的事件中走来,从大师的神坛走下来。让我们更清楚得看清,所谓的名人或大师其实也是凡夫俗子,与我们没大的生理或结构区别。
余做过青歌赛的评委。令大家纳闷的是你一个写字的人的去做评委,再去考唱歌的青年一些文章出处,作者等等典故。这与歌唱完全是两码子事情。相对而言就是以己之长去制“敌”之短,你这不是要人家难堪吗?难怪,有众多选手被他一张口就雷倒。估计这些选手也够汗的,我唱歌的哪会去翻四书五经,要问就问专业点的嘛!是谁用大师的智慧来衡量一切,如果能答得出来,歌星岂不也成了“大师”。
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泛学术,伪道学,恶炒的文化年代。像季老这样的大师必将越来越少,有人称季老的去世是一个文化年代的终结。但从媒体或口径上的需要出发,像李敖这样的学者只能在边缘中徘徊,说真话的学者永远做不了大师;而说得多,做人像做秀的学者只能风光一时,等看清了众多大师的假面之后,文化真空的情况随之而来。大师绝对不是为了出名的人,但名人绝不可能就是大师。五十年后或一百年后,有几个大师的思想或作品能常青。
李敖的“傲”,傲了多少中国人,余秋雨的“愚”,又能够愚弄多少中国人。(文/沈慕文)
發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