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fd and you

 找回密碼
 申請加入

月份名稱的漫談(轉貼)

已有 805 次閱讀2011-4-2 01:32 |個人分類:文獻|系統分類:西方古典

無論在時間與空間的延伸跨度上,地中海文化圈都牢牢地掌握在羅馬人的手中。因此古羅馬文化裡的許多元素,後來都成了歐洲文明源頭的一個重要部分。當中的一項,就是人們對於一年裡十二個月份的稱呼。與「星期的名稱」不同——一週七日的習慣,是晚至公元三世紀才成為羅馬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成形與演變過程清楚可考。但月份之名的起源,卻遠在當地開始以文字記載之前,因此裡頭有許多細節的演變仍陷於謎霧之中,學界之間眾說紛紜。

絕大多數的人類曆法,都是來自於天文觀測上以配合至民間實用,因此各個古文明幾乎都以天文星體的反復週期,來當作曆法制定上的基本依據。從地球上所觀測的天體中,一般人最明顯可見的標的物,是太陽、月亮和其背景的眾多恆星。所以各個上古文明中,人們一定都能夠從太陽在天空中運行軌跡變化的週期,測出大概是 360 個晝夜(以今天的天文常識來說,這是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週期),並藉此來定出「一年」的日數。而且,人們也都能夠從月相經過一次完整的盈虧週期,測出大約是 30 天(以今天的天文常識來說,這是月球繞地球的公轉週期),以此來定出「一月」的日數。各個古文明為了方便運用,不約而同地將這兩個數字相除,所以大家都可以得出「一年有十二個月」的共同結果。然而,一年和一月的實際天數,絕對不是單純的 360 和 30;在長期的使用之下,曆法誤差必然出現,所以不同地區的精菁們,也都會安排各種不同方式加以補償,就是所謂的「置閏」法則。

一般認為,古羅馬最早與希臘的城邦相同,最早所使用的應該是一種「陰陽合曆」——某月某日不僅標示出一年中的寒暑,也同時表明了當夜的月相。但在神話傳說的年代中,公元前八世紀的羅馬建城者「羅穆路斯(Romulus)」制定了一套接近於「陽曆」的曆法。他選定了「春分(Equinox)」之日——也就日夜等長之日——所在的月份,作為一年之中的首月。羅穆路斯曆的「歲首之月」,定名為「戰神之月(Martius)」,反應出羅馬建國的尚武之習。然後,他安排每個月份有 30 或 31 日。除此之外,在古羅馬的羅穆路斯曆中,一年裡頭只為春夏秋三季的前十個月制定名字,使得一年中「有月份名字」的天數共有 304 天。不足一個太陽年(365 日)的那六十多天,則作為沒有名字的「冬眠之月」。

傳說中,約當公元前 700 年的「努馬(Numa Pompilius)」繼羅穆路斯成為羅馬國王。他根據古曆法而加以改革,把過去沒有名字的六十多天,重新安排成為具有單獨名字的兩個新月份,從而定出「一年有十二個月」的努馬曆。努馬國王還更改了「歲首之月」,把先前兩個冬眠之月的起始,作為一年的歲首。所以就造成羅穆路斯曆的歲首——Martius——被擠到了第三個月份。為了搭配陰曆的月相,他把原來有 30 日的六個月,減少日數而成了 29 天。這使得努馬曆的一年成了 355 天,比一個平均太陽年的日數還少了十天。為了補償太陽公轉週期的不足,努馬曆規定每隔二到三年,當這短少的日數累積到卅天之後,便由國家的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宣布,在接下來的一年,需在其年尾加上第十三個月——閏月(Mercedonius)。

但努馬曆的置閏規則不盡理想,在人們長久使用之後,春分之日竟偶爾會脫離出Martius 月,也使得曆法上季節與現實發出無法吻合的情況,所以古羅馬人常出現改曆的呼籲。直到公元前 64 年,擔任共和國獨裁官的凱撒下令,仿照古埃及的太陽曆,完全廢棄太陰週期,訂定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並在每四年於二月加上一個閏日,這就是在歐洲通行千年的「儒略曆(Julius' Calendar)」,也是我們現代國際公曆的雛形。

雖然努馬曆對這十二個月各有稱呼,但實際上只有一半有特定的名字,另一半則延用過去的羅穆路斯曆,以「第五個月」、「第六個月」、……、「第十個月」來作簡單的命名。無論如何,努馬曆的月份命名儒略曆也跟著延用,除了兩個月(七月、八月)之外,後來都成了全世界通行的月份名稱。

正因為羅馬對曆法的啟用時間遠在信史之前的階段,於是今天我們重新詳查這些有特定意義的月份之名時,許多的字源並不十分清楚,眾說歷來紛紜不定。大體來說,有特殊意義的月份名稱應是來自於神祇。不過羅馬人看待神話的態度,與希臘人有基本性質上的不同。希臘人為他們的諸神給人格化,並編整出一套完整的諸神譜系與事蹟,讀來令人感到興味,並且能夠流傳到了今天。然而在與希臘文明直接接觸之前,羅馬人對於神明的概念一直都保持在「階級」與「部落神」的階段,並沒有太多的「神話故事」可言。直到後來希臘神話的傳入之後,羅馬人才把他們自己原先崇拜的神祇,與性質相近的希臘神給合在一起。換句話說,純粹的羅馬神祇在當時的面貌,大多都已經失傳了。


January

今日我們稱為歲首之月的一月,是來自於努馬改曆之前「冬眠月」的前半投。一月的稱呼來自於拉丁語中的「Januarius」,而該字的字源是來自於羅馬的古神「雅努斯」——Janus,古典拉丁文作 Ianus。

在與希臘的外來神話互相整理與合併時,羅馬的雅努斯是當中幾位沒有可與希臘神對應的神祇之一。在一則關於雅努斯的故事,對他的描寫是半人半神的模樣。而且故事中所出現的「薩圖恩(Saturn)」則被視作希臘神話中的「克羅諾斯(Cronos)」,與兒子鬥爭失敗到來到了義大利︰

在台伯河之畔的一塊未命名之地,雅努斯國王帶領著他的部族人民,在此地以狩獵為生。有一日,一位名為「薩圖恩」的外來男子逆著河流到來。薩圖恩說道,他在本國受到迫害與驅逐,因此希望能夠獲得雅努斯王的收留。薩圖恩幫助當地人民習得了許多技藝︰開闢森林,建造房屋,栽種植物。更重要的是,薩圖恩還帶來了農耕的技巧,讓人民種植糧食作物,從此他們才曉得了穀物,並且開始過著高尚體面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黃金時代」。

雅努斯和薩圖恩共同管轄著這塊樂土。薩圖恩為這個國家命名為「拉丁姆(Latium)」,意思是「藏匿者之地」。薩圖恩希望這個國家能夠永享和平與安寧,人民的生活永遠幸福。不過雅努斯感到懷疑,並且回答他︰「和平不會長久,國家不可能永遠不受戰爭的威脅。我是宇宙的開端,也是它的結束。世界一切都在這兩極中間變幻莫測。」

不久之後,雅努斯作為拉丁姆國王的使命結束了。某一天,雅努斯國王消失在尼庫羅姆的王宮中,人們便將他奉為神明祭拜。雅努斯是最初起源的神祇,也同時執掌著結束。祂監看著入口與出口,控制著黑夜於白天、月亮與太陽、戰爭與和平、邪惡與善良。因此後來羅馬人總是將禮的肖像畫成了兩張反方向的臉。

我們可以確定這則故事融入了許多希臘神話傳說的元素,然而這裡頭還是保留不少羅馬本土的傳說。在歷史上,羅馬城的建立,與外地逃亡者的來到脫離不了干係。比如像神話和傳說中,特洛伊戰爭之後來到的「埃尼亞斯(Aeneas)」、從「阿爾巴.隆伽(Alba Longa)」來的「羅慕路斯」,全都是外來者成為原住民統治者的記憶描述。上面這則已經經過許多美化與刻意融合編整的傳說,說明了土著神(雅努斯)與外來神(薩圖恩)的融合,這類型的故事,是許多印歐神話中不斷重複的主題

雅努斯的字源,一般認為與「門(Ianua)」有關。雙面的雅努斯神變成了一切「二元對立」的神祇,而且從尚武的羅馬共和時期開始,供奉雅努斯神廟也當變成了戰爭的象徵︰戰爭時期開啟大門;和平時期關閉大門。在古羅馬的歷史中,雅努斯神廟只關閉了兩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35年,但沒過多久戰爭爆發,雅努斯神廟的大門再度開啟。最著名的一次則在前29年,是屋大維(奧古斯都)消滅群雄,成了羅馬第一任皇帝的時刻。


February

二月之名Februarius,來自於拉丁文中的「淨化 Februum」,其動詞型式為「Februare」。

雖然努馬曆將 January 置為一年中的首月,但在古羅馬的習俗中,人們還是延續過去在三月(Marius)之前的那段時期,當作是歲末年終的「除穢」習慣。因此 Februarius 仍扮演著除穢之意。帝國早期的羅馬人,也維持著古代流傳下來的「Parentalia(祭祖節、清明節)」習俗,在這個月份紀念祖先、祭拜亡故親人。

今日英語中的淨化 Purify,和拉丁語的 Februare 有相同的字源。

除了「除穢與淨化」的意思之外,在每年的二月 15 日有一個充滿特色的活動——「逐狼節(Lupercalia)」。人們在帕拉汀山的「狼洞」前奉獻公羊牲物之後,裸身的年輕人只穿著羊皮圍裙繞著山丘奔跑。在奔跑的過程中,他們會拿著皮鞭抽打行人;相傳被鞭打的婦女,將可以治療不孕而得到生育的力量。


March

三月的拉丁文作「Martius」,係來自於羅馬戰神「馬爾斯(Mars)」。但比馬爾斯更古老的伊特拉斯坎神,其名字為「馬力斯(Maris)」,或許才是三月之名的更古老來源。

在羅馬的上古習俗中,最重視一年之中的「春分」之日,因此春分之日一定要落在這個月份之內,而且該月也一定要作為一年之中的首月。直到公元前七世紀的努馬改曆之後,這個春分之月才被「擠」到了三月。以戰神之名作為歲首,代表了羅馬建城以來一直是以軍武與戰爭作為他們的立國之道。

在希臘神話的《伊利亞德》之中,作為男性戰神的是「阿列斯(Ares)」,不過祂完全比不上女戰神「雅典娜(Athena)」的名氣,算不上是一個非常威勇的角色;祂在特洛伊戰場上可以橫掃千軍,但一遇到人類英雄就沒輒,並哭哭啼啼地向天父宙斯控訴。雖然羅馬人將他們的馬爾斯,與希臘神話的阿列斯等同起來,但羅馬人卻非常崇敬馬爾斯,並未承襲希臘人所塑造的懦弱戰神形象。

在發音的演變上,Martius 的拉丁名詞呼格作「Marti」;後來經過語音上的流轉,第二音節中的爆塞音逐漸變為擦塞音而成了「Marz」,就是今日義大利語、西班牙語「Marzo」的來源。現代英語則是把這個擦音再加以顎音化,於是就成了今天的「March」。


April

四月之名來自於拉丁文中的「Aprilis」的名詞呼格,Aperio 是拉丁文中的「開啟」或「展現」之意,一般認為這是代表百花開始綻放的季節。

公元一世紀的普魯塔克(Plutarch)在他的著作中考證過該字的來源,駁斥當時人們認為四月源自於希臘神話中著名的愛情女神「阿芙羅狄特(Aphrodite)」的說法。Aprilis 之名早在羅馬人接觸希臘神話之前就已存在,不可能源於希臘女神之名。然而若考其字源,

無論如何,共和末年的羅馬人的確是把四月獻給了愛神,也就是他們口中的「維娜斯(Venus)」。

由於政治強人凱撒的崛起,人們便將凱撒所屬的氏族「尤利烏斯(Julius)」上溯至「尤羅斯」,尤羅斯是希臘特洛伊流亡王子「埃尼亞斯(Aeneas)」之子,而埃尼亞斯又是愛神維娜斯的人間兒子,因此在羅馬帝國早期,維娜斯受到人們的普遍的敬重與崇拜,和希臘的「阿芙羅狄特」那種著在於縱情於愛情歡樂的形象完全不同。


May

照一般的說法,古羅馬稱呼五月是源自於花神「Maia(邁亞)」,於是定名為「Maius」;而後歐洲諸語多以「Mai」、「May」來拼讀這個月份之名。本月和四月的象徵一樣,都是以青春與開花象徵為名。關於花神邁亞的獨立故事多以失傳,只知道祂是「阿特拉斯(Atlas)」之女、「墨丘利(Mercury)」之母。但祂的功能卻以另一個名字「佛洛拉(Flora)」而留下記錄。佛洛拉是古義大利的百花與青春女神,是代表早期羅馬的地方性神祇,可能是伊特拉斯坎的古女神之一。

在共和國時代的農民曆中,從四月底到五月初,是祭祀花神佛洛拉的節日。在節日期間,人們頭戴玫瑰花,婦女們外是穿上色彩絢麗的衣服,盡情地歡與歌舞。在外顯造型中,佛洛拉通常就被塑造成身手持鮮花的青春少年。

義大利中北部的著名城市「佛羅倫斯(Florence)」,其字源即來自於「佛洛拉」,也就是所謂的「花之都」。但在現代的義大利自己的稱呼中,第二字母「-l-」所代表的流音退化而改變,徐志摩譯作了詩意十足的「翡冷翠」——Fiorenze。

不過若照另一派學者的研究,羅馬五月的「Maius」可能不是來自於花神,而是源於主神「朱彼得」的另一代名︰「Junius Maius(偉大的朱彼得)」。「尤尼烏斯(Junius)」是歐斯坎地方的人們,對於他們自己主神的稱呼,後來被羅馬人視同為天父「朱彼得(Jupiter)」。由此我們就曉得,在上古羅馬文明形成過程之中,原本就是吸納進各個不同族群的人們,由各種不同來源而建立起的一種混合式文明。如果五月之名並不是來自於花神邁亞,而是來自於主神朱彼得的話,我們便可以清楚地歸結而出,古羅馬的五月、六月是來自於「天父朱彼德」、「天后朱諾」,對應於三月、四月來自於「戰神馬爾斯」、「戰神之妻維那斯」,這四個羅穆路斯所定名的最古老月份名稱,是來自於兩對神族的夫妻之名。


June

六月之名,是以天后「朱諾(Juno、Iuno)」之名而稱該月為「Iunius」;天后朱諾是天父朱彼德的妻子。在羅馬人接受了希臘人的詮釋之後,朱諾被等同於希臘神話中的「赫拉(Hera)」,祂是奧林波斯主神宙斯的妻子。

在宗教史學的研究上,學者認為原始的印歐神話中不斷地重述著「三聯神」的主題。在作為羅馬「七山之城」的聖山——帕拉丁山(Palatinus)——的原始宗教崇拜中,供奉著朱彼德、米內娃(Minerva)和朱諾三位神祇,分別象徵著巫術君權、戰爭武力與生產豐饒的三種功能。因此完全不像希臘神話中功能不強的赫拉,朱諾在羅馬的信仰中居於重要的地位,有非常高的權威代表祂所繼承的傳統。朱諾的原始字根為「生命力」(即英文 Juvenescence、「青春」一字的字源),祂是羅馬人口中的「神后(Regina)」,主宰著穀物的豐收與婦女的生產。

時代不斷前進,許多不同的部族也帶來了自己的信仰,於是朱諾的許多神話上的象徵逐漸遭到取代。到了後來,朱諾基本上仍保留了作為家庭與婚姻守護者的角色,但保佑穀物豐收的神祇,則轉移到了女神克勒斯(Ceres,被等同於希臘女神 Demeter)和利貝爾(Liber)的身上。羅馬曾有利貝爾的祭典 Liberalia——到了後來,利貝爾被另一名字「巴庫斯(Bacchus)」所取代,被羅馬人等同於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os)」。


July

七月原來的名稱是「Quintilius」,意思是「第五個(月)」,也就是依著以春分三月為歲首的羅穆路斯曆,所計算起來的第五個月。後來為紀念尤利烏斯.凱撒(G. Julius Caesar),取他的第二名姓,把這個月份改成了「Iulius」。

經過五百年間的不斷征戰,羅馬的勢力早已超越了其發源的義大利中部,其版圖已將地中海作為了她的「內海」。在公元前一世紀時,羅馬國家的政治紛擾不已。凱撒以輝煌的戰功,在國內迅速崛起成為政治上的強人。為了有效管理如此廣大的疆域,凱撒作為政治上的改革派代表;而與其相對的,則是繼續維持元老院政治的共和派代表——龐培(G. Pompeius)。幾過幾次內戰,凱撒消滅了龐培,成為羅馬國家內無人能敵的最高權力者。於是共和派另採方法,便由布魯圖斯(Brutus)在公元前 44 年的三月十五日,刺殺了正欲赴元老院開會的凱撒。

凱撒的養子屋大維成為帝國皇帝之後,追封凱撒為神,並將七月改名為「尤利烏斯之月」。


August

八月原來的名稱是「Sextilis」,意思是「第六個(月)」,也就是依著以春分三月為歲首的羅穆路斯曆,所計算起來的第六個月。後來為了紀念屋大維的登位,人們便在公元前8年,把這個月份改名成「Augustus」。

凱撒遇刺身亡之後,其遺囑言明由其十九歲的姪孫屋大維(Octavianus),繼承凱撒的名字與遺產。年少的屋大維與凱撒部將安東尼(Antonius)合兵,聯手撲滅了共和派的勢力,瓜分了羅馬國家的版圖。後來,掌握義大利與羅馬的屋大維,與控有埃及的安東尼開始鬥爭,在公元前31年的決定性海戰中,擊敗了安東尼,安東尼於次年自殺。從此屋大維便成了羅馬國家內唯一的最高統治者。

屋大維完成了凱撒的政治改革,讓整個國家的權力交予一位終身的「第一公民」之手,這是後世史學公認為帝國制的開端,也將屋大維視為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原本擁有實權的羅馬元老院,自此便退化成了皇帝的諮詢機構。公元前 27 年,屋大維受到元老院贈予「奧古斯都(Augustus,神聖者)」的封號。直到公元四世紀初,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變更國家制度;在此之後,「奧古斯都」成了帝國皇帝的稱號,「凱撒」則作為輔佐皇帝的「副帝」專稱。


September

九月的名字在今日的歐洲諸語幾乎未變,仍沿用著 September 的拼字與讀音,是依著以三月為歲首的曆法,所計算起來的第七個月;拉丁語的「七」作 Septem,來自於原始印歐語中的字根「Sept-」,可以與英語的 Seven 作比對。今日法語中的「七」仍繼承古代拉丁文而作「Sept」。


October

十月的名字在今日的歐洲諸語幾乎未變,仍沿用著 Octomber 的拼字與讀音,是依著以三月為歲首的曆法,所計算起來的第八個月;拉丁語的「八」作 Octo,源自於原始印歐語中的字根「Oct-」,雖然轉音較為嚴重,不過仍能從英語中的 Eight 來作比對。附帶一提,「章魚」的英語作Octopus是來自於希臘語中的「八(Octo)」和「腳(Pus)」的結合。


November

十一月的名字在今日的歐洲諸語幾乎未變,仍沿用著 November 的拼字與讀音,是依著以春分三月為歲首的曆法所算來的第九個月;拉丁語的「九」作 Novem,來自於原始印歐語中的字根「Nov-」,可以和法語中的 Neuf 或英語中的 Nine 來作比對。


December

十二月的名字在今日的歐洲諸語幾乎未變,仍沿用著 December 的拼字與讀音,是依著以春分三月為歲首的曆法所算來的第十個月,也是古羅馬羅穆路斯曆的歲末之月;拉丁語的「十」作 Decem,來自於原始印歐語中的字根「Dec-」,與今日英語的 Ten 的差異較大;但同為羅曼語族的法語,今天仍然用「Dix」來代表「十」。


餘話

在以奧古斯都之名更改了「八月」之後,羅馬人也曾有幾次想變更月份之名。在奧古斯都繼任帝國皇位的「提貝理烏斯(Tiberius)」時代,當代人曾經把「九月」稱作「提貝理烏斯月」,把十月稱作「利維婭之月」——利維婭(Livia)是提貝理烏斯之母、奧古斯都之妻;不過行事作風一向低調的新任皇帝拒絕這種奉迎的建議。三代皇帝「卡利古拉(Caligura,37 ~ 41在位)」就任後,打算把「九月」改名成自己父親之名「日耳曼尼庫斯(Germanicus)」之月;而第五任羅馬皇帝「尼祿(Nero,54 ~ 68 在位)」也打算更改「四月」為「尼祿月」,不過這些都不曾普及。後來的圖密善(Domitian,81 ~ 96 在位)、康茂德(Commodus,180 ~ 193 在位),也都曾想變動月份名稱,仍沒有一項成功推廣的例子。因此,今日對國際公曆的十二月份之名,全都定在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剛建立的年代,一路延用到了今天。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評論 登錄 | 申請加入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