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fd and you

 找回密碼
 申請加入

每个人Facebook上的真正好友有多少?

已有 307 次閱讀2010-7-25 02:25 |系統分類:有感而發|

根据Facebook” 内部社会学家“Cameron Marlow所言,如果你是男性,这个数字是4,如果你是女性,这个数字是6。根据《经济学人》的报道,Marlow的研究表明facebook上用户好友的平均数目大约是120个,但是真正有双向交流的好友数目只占”好友“总数的一小部分。非常有趣的是,对于那些好友人数500+以上的用户而言,这个数字也没什么增长。

    上面引用的这些数字只针对了聊过天,发过邮件的好友。当然将条件放宽到更加随意的单向互动时(像对相片发表评论,状态更新,在留言墙上留言等),这个数字稍微增长了一些,对男性而言他们在Facebook上的真正好友有7个,而女性是10个。

    基于这一数据, Marlow称一旦用户交际圈中的好友数超多150这个邓巴数字时,(这个数字是是人类理论上的认知极限,它决定了人类能所能维持稳定社交关系人数的上限。)用户之间“松散的接触“的次数就会上升,

   

Twitter的情况怎么样?

当然,Marlow只关注Facebok,但是其他社交服务(比如twitter)也有同样的现象,上周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是,twitter上关注某一用户的人群(follower)中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与这个被关注者交流互动过——特别是那些关注了成千上万的人的一些 twitter重度用户。

 

Facebook上的这个数字可能同样适用于Twitter,我们这里必须的承认,与Facebook相比,twitter是一个更加松散的人际网络,twitter上的用户只是每天时不时的从信息流中蜻蜓点水的过一下。大体来讲,Twitter好友的定义要比facebook松散的多。

 

如果你真的想跟你的关注者进行双向交流,那么你继续关注1000人绝对是疯狂之举。那些关注了大量用户的twitter重度用户实际使用Tweetdect上的小组和搜索认真关注的人也并不多。

 

这个数据跟现实社会的数据基本一致或者非常类似。个人认为这跟Facebook定位在熟人网络上有非常大的关系。作为一个熟人社区,Facebook强调线下关系的线上话。将社会关系转移到网络上,给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维持和发展好友关系的功能。这是典型的NETWORK。

    基于人类对社会归属需求的心智模式。人类本身追求多样化的社交方式并渴望获取尽可能多的功利性的人际关系。现实生活对人的社交途径存在各种各样的束缚和羁绊。因此社会化网络不应该仅仅是真实社会关系的一种网络话体现,也应该是人类追求社会归属感的网络化延伸平台。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网络应该是NETWORK 和NETWORKING的融合。这也是最近Facebook一再改版所体现出来的东西。

    这样看来社会化网需要提供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社交体系。基于目的性和功利性的社交: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的同学,同事,朋友关系是社会化网络的基础和核心关系。不过这个关系的影响的范围太小,社会化网络需要提供目的性的和功利性的交友机制。以目的性为例,异性交友是一个强烈需求,不管这种交友的最终目的是红颜知己,恋爱,结婚。不少人利用网络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生活中的圈子太小,各种束缚太多,无法达成自己对异性交友的目的而选择网络这种更加可能达成目的的途径。因此社会化网络需要提供便捷。这对促进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很有帮助。再以功利性为例,一部分人际交往的初始动机完全可能是利己的功利目的,比如为了获得赏识或者学习,然而这种动机的交往完全也可能促成了牢固的人际关系的产生。基于兴趣和圈子的社交:在每个人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不止一个的基于圈子的社交群体。这些圈子往往是用户的兴趣的体现。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必然会促使共同的话题,有利于形成和巩固人际关系。

    社会化网络服务理所当然是社会关系形态的一种映射,但是不应该是现实世界本身的映射,而应该是人类心理期望的社会关系形态的映射。每个人通过社会化网络能够形成并维持自己期望的人际关系模型。而社会化网络务必是NETWORK和NETWORKING的整合体,最终形成的社会关系模型也应该是以线下关系为核心关系以网络关系为辅助的多元化的人际关系体系。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評論 登錄 | 申請加入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