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中医药学是非常神秘深奥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我小的时侯,非常害怕看西医医生了,一看到那个长长的玻璃针管就会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儿地往大人的身后躲,说什么也不肯打针吃药的。如果换成是中药汤剂,到还可以哄哄喝下一些,那时我就想:这中草药多好啊,花花草草好看又能治病,而且到处都有采集的,还挺方便。
后来长大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多是西医,一些医院诊所也只有西医西药,慢慢地就把中草药给忘了。后来在南方生活了一段时间,见人家广佬们煲的靓汤,泡的凉茶,品的美味里面都不时放有中草药,而且特香,据说还大补元气,滋体养颜,清心明目等等,总之是好处多多,不能一一道也。不由得钩起了童时的记忆,决定闲暇时把传统的中医药书籍翻一翻,恶补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中国的中医药学竟然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从《黄帝内经》到《金匮要略》,从《千金要方》到《本草纲目》,可以说中国历史有多长,中医药的历史就有多长。在中国古代,医和巫是一体的,人生了病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祈求神灵的保佑来驱邪,二是采集百草之英来治病。这样一来就给中医药的发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有了人头蛇身的神农氏尝百草,辩五谷,旺六畜,驱瘟疫等上古传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通过一代一代中医药学者的努力,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分类比较完整的,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的一门科学了。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讲究‘奇经八脉’,讲究‘八温八法’;用药讲究‘君.臣.佐.使',讲究‘十八反,十九畏'讲究‘轻重缓急’。在今天的西医看来统统都是站不住脚的。有一朋友给我讲:“解剖生理学上,哪一个部位属于奇经八脉呢?中草药治病又有哪些临床资料和科学数据呢?”这些问题我一个也回答不了,古代的医学典籍我也看不懂。但是我只知道,中医药能够流传至今,五千年经久不衰,能够治愈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一定有它高深的道理,只是至今还不被人所全面了解罢了。
慢慢的,我也爱上了中医药学,也会背几句如“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之类的歌诀了。没事的时侯,给自已泡一杯杭州产的白菊花茶,有时还在茶里放上三五颗宁夏的枸杞子。秋高气爽的时侯,在煲的汤中加几根党参和几片黄芪,汤开了的时侯便有一股特殊的香味一个劲儿的往鼻子里钻。寒冬时节,三朋四友在一起小酌时,在劣质廉价的白酒中加上人参,白术,熟地,茯苓,川芎等中药后,摇身一变就成了药酒,成了好友眼中滋阴壮阳的补品;再往火锅中加点当归肉桂等,就能驱风除湿避寒了。家人咽痛咳嗽时,泡几个罗汉果当茶饮,虚火上浮时,用点玉蝴蝶,黄芩类的煎汤就行了。呵呵,好处多多。
中草药中还有许多讲究,四时不同用药也不同,滋补类的也不能盲目进补。在中医药界中流传这么一句话:‘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大黄在中草药中有个别名叫做将军,意思是冲锋陷阵,杀敌救国,治病救人之意,而且温经通络,凉血解毒,泄热通肠,用处非常之大,但因是寻常之物,用得又广泛,因此很多人靠它治好了病也没有想到它的功劳。而人参是一味非常名贵的中药,滋补功能非常强,强心补气的作用突出,便有很多人都用它来进补,殊不知有一些人的身体是不适合服用人参的,过量服用后还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适的情况,故此有‘人参杀人无过’之说了。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其中精妙之处也不是我这个门外汉能了解的,我写的也仅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所学的一些小知识而已,错误之处,还请各位朋友指正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