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加入
搜索
查看: 431|回復: 0

俄科學家稱新一輪地球冰川期即將來臨,但不會是2012

[複製鏈接]
xweb 發表於 2009-2-10 02:44: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據國外媒體報道,俄羅斯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氣候將會在未來數年呈現出逐步降溫的趨勢,其最終的發展結果很可能是新一輪冰川期的到來。

  世界科技報道[tech.icxo.com/]:俄羅斯科學家表示,冰核心、海洋沉澱物核心、地質記錄以及古生物種群的研究數據等各種證據均表明,地球存在一個有規律的冰川期循環模式,即每個冰川期大約持續10萬年,兩個冰川期中間由大約持續1.2萬年的間冰期隔開。而長期的氣候數據也表明地球氣候與三種天文循環存在著緊密的聯繫,這三種天文循環被合稱為「米蘭科維奇循環」。米蘭科維奇循環包括地球的傾角變化、地球軌道的形狀變化以及地球的搖擺度變化三個循環。根據米蘭科維奇理論,這三種天文循環分別影響了太陽對地球的輻射程度,進而共同導致了地球冰川期和間冰期的形成。

  南極洲東方站冰核心數據曲線圖顯示,冰川期與間冰期確實是以一種循環的模式間隔出現。根據東方站數據曲線圖還可以看出,地球上二氧化碳數量的變化要落後於地球氣溫變化大約800年。因此,這表明地球氣溫變化先於二氧化碳數量變化,或者說是前者導致了後者數量的變化,而不是反向作用,這與溫室效應理論完全不同。換句話說,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並沒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相反是全球氣溫的自然循環導致了二氧化碳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數量會跟隨地球溫度的變化而不斷上升或下降,主要是由因為冷水可以比溫水容納更多的二氧化碳。由於冰川期自然循環的原因,現在地球正在升溫。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它就會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

  由於不斷升溫的海水釋放二氧化碳要落後於地球溫度的變化,因此在當前間冰期結束後的800年時間裡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數量還將繼續增加。地球進入下一個冰川期800年後,二氣化碳數量才會隨著海洋溫度的下降開始減少。東方站冰核心數據曲線圖表明,在過去42萬年間,全球二氧化碳數量一直都是跟隨著冰川期循環不斷上下起伏。在這個自然循環中,每隔大約11萬年,地球溫度就會達到一次頂峰。大約在32.5萬之前,地球溫度和二氧化碳數量達到了頂峰。現在,地球溫度再次達到頂峰,間冰期已經接近尾聲,因此地球即將進入下一個冰川期。如果幸運的話,人類還有數年時間為之進行準備。

  俄羅斯科學院普爾科夫主天文台的哈比布洛-阿布杜薩馬托夫說,按照太陽輻射量目前的變化情況,在2012-2015年期間,全球氣溫將會不可避免地下降,只是這一過程會比較慢。另外,在2055-2060年間,將會出現全球範圍的大幅度降溫,這一過程將持續大約60年的時間。阿布杜薩馬托夫還透露稱,俄羅斯將從明年開始建造一部新型空間觀測裝置,以便從太空對地球氣候變化情況進行全方位的監測。據悉,該裝置可能會在2008年被部署到國際空間站上。他介紹說,「現在世界上還沒有類似的高精度觀測儀器。我們希望這套裝置能在2008年底被部署到國際空間站上。而從2009年開始,我們將會利用其進行系統的觀測活動。」

  在漫長的地質史上,地球曾歷經三次溫度持續下降的時期,地理學家將之稱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紀與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續了幾千萬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則持續了兩百萬年。關於冰河期的成因學界至今仍無一定論,部份學者認為,可能和地球自轉時,地軸週期性傾斜角度的改變,導致陽光照射量減少有關。冰河期的發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學的一個謎。雖然科學家已相當肯定地球的繞日軌道和自轉軸的變化,與冰河期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但這些變化並不會改變太陽的入射能量,只改變了入射陽光的分佈,卻能引起地球上氣候極大的變化,這令科學家十分困惑。大約是人類剛出現在地球舞台的兩百萬年前,地質史上第三次冰河期「第四紀冰河期」同時揭開序幕,全球各地氣溫開始下降,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歐洲、北美洲和格陵蘭,都被北極一路延伸過來的大冰蓋所覆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Xwebs & You (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由於討論區是受到「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站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

GMT+8, 2024-4-20 06: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